前言
4月1日,解放軍東部戰區開展多軍種聯合演訓,殲35隱形戰機首次亮相官方演訓畫面。
山東號航母編隊抵近臺灣東南海域,進入"臺軍應變禁區"。同時,轟-6K掛載的鷹擊-21高超聲速導彈首次參演,形成全方位圍臺態勢。
軍演為何在美防長訪日后突然啟動?多款尖端武器集中亮相透露了什么戰略意圖?
五代機亮相,劍指藍天
4月1日上午,解放軍東部戰區發布的最新演訓視頻中,一款全新戰機悄然出現,引發海內外一片嘩然。這架戰機的線條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流暢而致命,正是外界期待已久的殲-35隱形戰斗機。作為我國繼殲-20之后第二款五代機,其首次在臺海軍演中亮相,無疑釋放出強烈的戰略信號。
不同于體型龐大的殲-20"威龍",殲-35采用了單座單發中型設計,機動性更為靈敏。軍事專家分析,這兩款五代機形成了中國空軍的"雙子星"組合,高低搭配就像一副手套的兩個部分,一個主攻制空作戰,一個專精對地對海打擊,相互配合足以撬動任何區域的防空體系。殲-35與美國F-35有著相似的戰術定位,但據推測其對海打擊能力更為突出,這一特點恰好切中臺海作戰的要害。
而就在空中力量展示的同時,中國海軍的明星裝備——山東號航母率領的戰斗群也悄無聲息地出現在臺灣東南側海域。根據臺媒不安的報道,這支海上力量已經突入所謂的"臺軍應變禁區",距離臺灣本島僅有咫尺之遙。這支龐大的海上編隊宛如一把海上鑰匙,輕松打開了臺灣東部的"后門",這道曾被臺軍視為"戰略縱深"的屏障在山東號面前形同虛設。
更令人驚嘆的是,轟-6K轟炸機掛載的鷹擊-21高超聲速導彈也首次參與實戰化演練。這種導彈以其10馬赫以上的極速和不可預測的彈道機動性,讓現有的防空系統望塵莫及。軍事分析家不無擔憂地指出,臺軍引以為傲的"愛國者"和"天弓"防空系統在這種"彈道飛刀"面前,防御效能幾乎降為零。一位不愿具名的臺軍退役將領私下承認,面對這種武器,"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如此規模的軍事部署,不僅展示了解放軍強大的聯合作戰能力,更是精準編排了一場立體化的"圍島劇本"。從空中的雙劍合璧到海上的精確圍堵,再到突防利器的高超聲速威脅,解放軍展示的不僅是單一武器的威力,而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化作戰方案。這些武器的集體亮相如同一場精心設計的交響樂,每一個音符都恰到好處地展現著中國軍隊的核心戰略意圖。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這次武器集體亮相的時機點如此之巧,背后的政治信號或許比武器本身更值得玩味。就在美國防長高調訪問日本,拋出所謂"臺海威懾力"概念的48小時內,解放軍立刻用實際行動給出了響亮回應。
美日布局,東戰回應
美國防長此訪日本,遠不止是一次例行的盟友會面。3月31日,他面帶笑容走入東京防衛省大樓時,口中念叨的已經是一套精心設計的"臺海新劇本"。當他稱日本是"印太和平的基石"時,這塊"基石"被賦予的任務已經遠遠超出了日本列島的范圍,直指千里之外的臺灣海峽。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美防長毫不掩飾地提出要與日本共同構建"臺海威懾力",這種提法在美日官方表態中極為罕見。這已不再是模棱兩可的外交辭令,而是赤裸裸的軍事干預信號。更令人警惕的是,美方同時提及加快與日本共同研發導彈,甚至考慮增加在日本南部島鏈的美軍部署,戰略意圖昭然若揭。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美國此舉實質是在亞太地區拼湊一個針對中國的"微型北約"。打著"印太戰略"的幌子,卻意圖將日本拖入一場遠離其本土利益的地區爭端。美國似乎忘了一個基本事實:臺灣距離美國本土8000多公里,而與中國大陸最近處僅130公里。這種地理上的鴻溝,代表著意志與能力上的天然差距。
對美國這種挾洋自重的戰略圖謀,中國的反應可謂干脆利落。東部戰區的軍演不僅在時間點上精準回擊,其行動內涵更是針鋒相對。就在美方拋出"紙上威懾"的48小時內,解放軍便用實際行動展示了真正的戰場威懾力。這種反制不動聲色卻震撼人心,如同太極中的借力打力,將對手的氣勢盡數化解并反彈回去。
日本在這場博弈中的角色令人深思。作為二戰后的"和平國家",近年來卻不斷突破和平憲法約束,軍事擴張步伐明顯加快。此次美防長訪日,某種程度上可視為美國對日本軍事轉型的一次"加冕儀式"。然而,歷史一再證明,當一個國家被強權裹挾著偏離和平發展軌道時,最終受傷的往往是其自身。
面對美日這種"聯手挑釁",中國的應對顯示出高度的戰略定力與戰術靈活性。不急不躁,不張不揚,卻又直指要害,這正是成熟大國的應對之道。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場軍事上的較量,實則是國際秩序觀念的根本碰撞。
這場圍繞臺海問題的國際博弈,遠未到終局之時。隨著軍事部署的不斷升級,各方戰略意圖的展示也越發清晰。而令人深思的是,軍演形式雖在不斷變化升級,但其背后的戰略邏輯卻有著歷史的延續性。從單純的震懾示威到如今的全方位實戰化演練,解放軍的圍臺軍演本身就是一部戰略進化史。
常態化演訓,步步緊逼
回溯這部"教科書"的歷史,不難發現一條清晰的演進脈絡。2022年佩洛西竄臺后的環臺軍演,首次以"六大戰區"全面體系化圍島;2023年"聯合利劍-2023A"演習,實現了??找惑w化打擊;而今年初的"聯合利劍-2024B",則進一步強化了立體化封控能力。如今,這部"教科書"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常態化實戰演訓,且沒有特定代號,這表明圍臺軍演已經從"特殊事件"變成解放軍的"家常便飯"。
與此前演習相比,本次軍演的一大突破在于**"多向抵近"**策略。過去,解放軍在臺海軍演中通常保持著一定的"安全距離",而此次則明確強調"多向抵近臺島",這種戰術調整意味著解放軍已經悄然突破臺灣方面設定的所謂"安全線"。這條無形的邊界一旦被打破,心理上的威懾效果遠超物理意義上的突防。
更值得玩味的是演練科目從"要港要域封控"升級為"要域要道封控"。這種看似微小的文字變化,實則反映了戰略重心的根本轉變。前者主要針對港口等固定目標,而后者則擴展至海空通道等流動性節點,意在切斷臺島周邊的所有戰略要道,形成全方位的圍堵網。這種封控一旦實施,不僅能阻斷臺軍的戰略縱深,更能徹底切斷外部勢力可能的干預通道。
從歷史維度看,解放軍圍臺軍演的進化路徑頗具戰略智慧:從最初的單一軍種演習到如今的多軍種聯合作戰,從"點狀"阻斷到"面狀"封鎖,從"單向"打擊到"多向"圍堵。每一步演進都精心計算,既不過度刺激局勢,又穩步推進戰備能力建設,如同一位耐心的棋手,一步步將對手的活動空間壓縮至最小。
國防大學張教授評價說,這種演練模式的轉變體現了解放軍對臺軍事準備的系統性,不急不躁卻步步為營,既有高屋建瓴的戰略設計,又有腳踏實地的戰術落實。從某種程度上說,軍演本身就是一種戰略表達,它用行動告訴世界:和平是有原則的,統一是有決心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軍演與臺灣內部政治生態變化高度吻合。賴清德上臺后,不斷推動所謂"去中國化"政策,拋出"17項策略",甚至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面對如此公然的挑釁,大陸方面的政策調整也隨之而來,軍事表態從之前的"強力震懾"升級為"堅決懲戒"與"嚴正警告",態度明顯更為強硬。
軍演是政治意志的物理表達,而政治態度則是軍事行動的精神內核。隨著兩岸關系的微妙變化,解放軍的軍事部署也在精準對接政治需求,形成了政治與軍事的完美呼應。此時,我們不禁要問:面對步步緊逼的戰略壓力,臺灣當局又將如何應對?他們的軍事準備是否能跟上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步伐?
臺軍困境,未來何去
面對大陸軍演的戰略擠壓,臺灣當局的應對像是一個被困在迷宮中的探險者,視野有限卻又不得不前行。
臺軍當下的困境一目了然。當解放軍的殲35與殲20在頭頂呼嘯而過,當山東艦戰斗群在東南海域晝夜巡弋,臺軍能做的僅是進入戰備狀態,派出數量有限的巡邏機、艦船進行監控。這種單向被動的應對,猶如一場只有一方出招的拳擊賽,另一方只能縮在角落防守,毫無還手之力。
更令臺軍頭疼的是,面對解放軍的高超聲速武器和第五代戰機,他們現有的防御體系幾乎全部失效。美式"愛國者"導彈和自研"天弓"系統在理論上能夠攔截常規導彈,但對于以10馬赫速度飛行的鷹擊-21來說,這些防御系統就像是用紙籬笆阻擋坦克,徒有其表卻無實質作用。臺軍一位退役高級將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不得不承認,面對大陸日新月異的軍事發展,臺灣的防御能力正在"迅速貶值"。
從軍費投入看,盡管臺灣近年頻頻增加防務預算,甚至不惜向美國采購價格高昂的軍事裝備,但在實力對比上仍是杯水車薪。數據顯示,2024年臺灣軍費預算約合190億美元,而大陸軍費則超過2250億美元,兩者差距超過10倍。這種"以卵擊石"式的軍備競賽,對臺灣而言不僅難以實現"以武拒統"的目標,反而導致寶貴的島內資源被大量消耗在無謂的軍事對抗上。
過去幾年,臺灣實施的所謂"整體防衛戰略"更像是一場自欺欺人的"紙上謀略"。它基于美國所謂"刺猬戰略",試圖通過遍布島內的反登陸武器使大陸付出高昂代價。然而這種戰略設計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現代戰爭早已超越單純登陸作戰的范疇,信息戰、聯合封鎖和精準打擊等多維手段足以在不登陸的情況下達成軍事目標。
從實際戰備能力看,臺軍面臨內外交困局面:內部有兵源不足、訓練不足、士氣不高等諸多問題;外部則承受解放軍日益增長的軍事壓力。近期曝光的臺軍內部文件顯示,在面對全面圍臺的情況下,臺軍甚至缺乏基本的應急物資儲備,戰時堅持能力令人擔憂。
賴清德上臺后,一面高喊"以武拒統",一面卻對臺軍內部積弊束手無策。2024年強制役期恢復一年制后,新兵訓練質量和后勤保障問題頻出,島內民眾對軍方能力的信心持續下滑。有島內民調顯示,超過60%的臺灣民眾不相信臺軍能在沖突中有效防衛。
世界軍事史一再證明,真正的安全從來不是靠盲目對抗獲得的。面對日益明顯的軍事實力差距,臺灣當局是否應該重新思考兩岸關系的發展路徑?回到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或許是解開當前困局的唯一鑰匙。
結語
解放軍此次全方位圍臺軍演,不僅展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精準的戰略部署,更表明了大陸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臺海和平穩定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但和平統一的前提是堅決遏制"臺獨"分裂行徑。
軍事準備越充分,和平解決的可能性才越大。面對解放軍日益強大的軍事圍臺能力,臺灣當局是應該"以武拒統"還是回歸"九二共識"?這恐怕是島內民眾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