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凌晨三點,《乘風破浪的姐姐》第六季錄制現場仍燈火通明,監視器畫面顯示,身著訓練服的吳宣儀正在第四次走位《風月》舞臺的飛天綢吊環節。
當她試圖完成一個高空旋轉動作時,身體突然失去平衡,在工作人員驚呼聲中墜落至安全氣墊。
隨組醫療團隊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發現其瞳孔反應遲緩、脈搏微弱,最終由兩名男性工作人員采用“消防員式救援法”將其轉移至救護車。
這場持續17小時的超負荷彩排,早在前日午間就顯現預兆,現場工作人員透露,吳宣儀在下午茶歇時出現兩次短暫視物模糊,卻僅用清涼油提神后繼續訓練。
節目組醫療日志顯示,其當日攝水量不足800ml,體脂率檢測已逼近警戒線。
這種極端工作狀態,最終在凌晨的威亞訓練中觸發代償機制崩潰,藝人團隊聲明中“體力透支”的輕描淡寫,難以掩蓋殘酷的行業現實。
某衛視綜藝導演透露,現階段的競演類節目普遍實行“72小時極限錄制”模式:藝人需在三天內完成選曲、編舞、彩排、正式錄制全流程,日均睡眠時間被壓縮至2.5小時。
這種反生理的作業制度,實則是平臺方應對收視焦慮的極端手段——通過制造突發狀況獲取熱搜話題。
值得注意的是,吳宣儀事件并非個案……
2023年某打歌節目后臺流出的醫療記錄顯示,參與錄制的27名愛豆中,19人存在電解質紊亂癥狀,12人攜帶心臟監測設備。
這種系統性健康透支,與當前娛樂工業的“數據暴政”直接相關:藝人社交媒體互動量、熱搜停留時長、舞臺直拍播放量等48項數據指標,共同構成殘酷的“數字絞索”。
事件發酵過程中,節目組與經紀公司的責任邊界引發激烈討論。
資深娛樂法律師指出,根據《影視拍攝安全管理辦法》第17條,連續拍攝超過14小時必須強制休息6小時。
但多位現場觀眾發布的vlog顯示,當日錄制從早8點持續至次日凌晨3點,期間未見合規的強制休息安排。
更值得玩味的是安全設備的“技術性缺失”,原定用于《風月》舞臺的磁吸式威亞保護裝置,在實際彩排中被替換為傳統安全帶。
這種設備降級不僅導致動作完成度受限,更直接增加了墜落風險。
某特技指導在匿名采訪中坦言:“高難度動作的保險費用占總預算35%,很多團隊會選擇在彩排環節削減安全配置。”
在#吳宣儀暈倒#話題下,兩種聲音形成詭異共振,粉絲群體以“敬業勛章”為榮,將藝人病歷卡制作成電子紀念卡廣泛傳播;
業界觀察者則發出“娛樂至死”的警示,指出這種病態審美正在重塑行業倫理。
某三甲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提供的數據顯示,近三年接診的藝人職業病案例增長300%,其中70%患者隱瞞病情繼續工作。
這種集體無意識背后,是資本精心設計的激勵機制,某平臺選秀合同條款顯示,藝人若因健康問題退出錄制,需賠付制作方三倍通告費。
而堅持完成錄制者,不僅能獲得“拼搏人設”的流量加持,更有機會觸發節目組的“虐粉劇本”——這正是吳宣儀團隊在聲明中強調“已恢復工作”的深層邏輯。
事件當事人凌晨五點在醫療室蘇醒后的第一句話,被現場收音設備意外記錄:“還能補錄走位嗎?”這句囈語般的詢問,恰是整個行業的生動隱喻。
當30歲的身體需要注射葡萄糖維持基礎代謝,當藝術創作淪為數據報表的附庸,我們不得不思考:那些在舞臺上綻放的光芒,是否正在吞噬表演者最珍貴的生命能量?
某位退圈藝人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像被上緊發條的八音盒舞者,直到某根齒輪崩斷的瞬間,才會聽見自己骨骼的悲鳴。”
吳宣儀事件不應止于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應成為重構行業規則的契機——畢竟,沒有任何藝術值得以血肉之軀為祭品。
圖源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