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河南鄭州一群大學生模仿春晚機器人跳舞,引發了廣大群眾的熱議。
網友的一句“你們在模仿機器人模仿人類跳舞”,又一次提高了“AI永遠戰勝不了人類!”的含金量。
曾經,一句“著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讓無人機、機器人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廣場上,無人機能在空中俯拍整個城市的全景;餐館酒店里,有無數智能機器人可以將物品準確無誤地送到顧客的手中,甚至在一年一度的春晚,都能看到機器人扭秧歌。
然而,就在人們享受機器人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時,上海有一家知名機器人企業卻突然暴雷,不僅資金鏈斷裂,辦公室大樓也早已人去樓空,獨留下被拖欠工資的上百名工人欲哭無淚!
資本的追捧與技術的探索
2025年春節,機器人跳起賽博秧歌,吸引了無數目光,而智元、優必選等機器人公司的迅速崛起,也預示著機器人產業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但在這片繁榮景象中,昔日的明星企業達闥機器人卻漸漸衰落,面臨停擺的困境。
達闥的創始人名叫黃曉慶,他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之后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深造獲得了研究生學位。
作為通信領域的專家,黃曉慶之前在貝爾實驗室和UT斯達康等大公司工作過,經驗很豐富。
因為對人形機器人充滿熱情,黃曉慶在2015年創立了達闥,他想要在這個充滿未來的領域里大展身手,做出一番事業。
他在通信行業積累了多年經驗,這為他后來進軍機器人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創業初期,達闥就獲得了軟銀高達3000萬美元的A輪投資,之后,達闥的發展非常迅速,連續完成了六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10億美元,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其中,2018年的B輪融資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65億美元,刷新了當時機器人領域的融資記錄,達闥也因此成為了資本市場競相追逐的熱點。
不僅如此,達闥公司的發展前景還吸引了地方政府投資機構的目光。
上海城投、上海國盛以及珠海國資等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資方,都對達闥進行了投資。
這些資金的注入,無疑為達闥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有助于其在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達闥在技術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專注于研發云端機器人技術,他們提出了一個創新的理念:利用“云端大腦”進行集中控制,通過5G網絡進行高速連接,最終控制實際的機器人“終端身體”。
憑借這個理念,達闥的機器人技術已經在醫療、教育、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實現了商業應用,切實地改善著人們的生活。
達闥掌握了很多人形機器人的關鍵技術和相關專利,其自主研發的柔性關節、智能語音交互系統等技術,曾經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具有很高的競爭力。
在2024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達闥公司推出了一款人形雙足機器人,它身姿靈活,不僅能跳舞,還能和人握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這款機器人的出色表現表明,人形機器人技術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它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同時也標志著達闥公司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也更加穩固。
不過,在這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始終伴隨著一絲隱患。
上市之路的坎坷與技術瓶頸
早在2019年時,達闥曾嘗試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但結果卻沒有成功。
2023年,達闥又計劃在香港股市首次公開募股,當時的估值一度達到了223億元,是國內機器人行業里非常受關注的領頭羊公司。
然而,這次公開募股的計劃還是沒能成功,這給達闥的資金狀況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與此同時,達闥的技術方向也遇到了不小的難題,云端機器人的想法很有創意,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出現了不少問題。
Ginger系列機器人雖然能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但是動作反應很慢,延遲高達300毫秒,和行業平均水平80毫秒相比差很多。
這導致機器人的動作看起來非常不自然和遲緩,很難滿足用戶對流暢和實時操作的需求。
再加上,云端機器人的價格比較貴,而且部署起來也挺麻煩的,所以這兩個因素就導致云端機器人很難進入普通消費者的家庭。
而想要讓更多人使用云端機器人,降低成本和簡化部署流程則成了關鍵因素。
資金鏈斷裂與內部動蕩
2024年對達闥來說是困難重重的一年,因為供應鏈合同和知識產權糾紛,達闥多次被上海閔行區法院列為被執行人。
現金流的不足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了一系列問題,達闥開始出現拖欠員工工資的情況,并通過降薪和延遲發放等方式來緩解壓力。
為了穩定員工的情緒,管理層多次承諾會盡快解決問題,但始終沒有實際行動,但眼下公司經營著實困難,員工也不得不簽協議,同意公司分期付款支付工資和賠償金。
可后來,即使員工打贏了官司,公司的賬戶上也空空如也,沒有足夠的錢支付。
而這場討薪風波已經持續了一年,員工們奔波勞碌,卻依然沒有拿到應得的薪水。
與此同時,達闥內部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早在2022年6月,負責商業化的聯合創始人汪兵就突然離開了公司。
之后,技術副總裁和財務總監等重要管理層人員也相繼離職,這無疑讓公司的情況雪上加霜。
這些管理層的離開,不僅僅是技術和經驗的損失,更重要的是打擊了團隊的士氣,讓原本就處境艱難的達闥更加難上加難。
人去樓空,帝國傾頹
之后,有記者實地探訪,但結果卻看到了更糟糕的情況,達闥公司的廣州分公司大門緊閉,里面空無一人,甚至就連門鎖都生銹了。
透過落地窗往里看,宣傳冊散落一地,過去熱鬧的景象已經消失不見。
反觀上海總部,也同樣是一片冷清,展示云端人形機器人的玻璃柜積滿了灰塵,園區招商人員說,達闥公司早就搬走了,連董事長辦公室都被中介掛牌出租。
北京和深圳等地的分公司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辦公室空無一人,顯得非常冷清。
這家公司曾經被估值高達223億元人民幣,被譽為機器人行業的明日之星,現在卻只剩下空蕩蕩的辦公室和前來索要工資的員工,一片無奈景象。
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的博弈
達闥的失敗,是一場技術夢想與商業實際的沖突,也反映了整個機器人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它提醒所有追夢的人,技術進步和商業發展是漫長的道路,需要技術理想和商業現實相互配合,只關注技術創新,不考慮市場的實際需求,最終只會導致失敗的結果。
雖然如今的達闥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但創始人黃曉慶并沒有放棄,他仍然積極地尋求新的投資,希望能讓公司走出困境。
他經常參加各種產業論壇,并且喜歡用“機器人文明”這樣聽起來很宏大的概念來吸引投資者。
至于達闥的未來會怎樣,沒人知曉;黃曉慶的努力能否成功?也依然是未知數。
但可以肯定的是,達闥的命運對整個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