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的清明節。今年的清明節是在4月4日,農歷的三月初七,這一天可不一般。
在民間就有“三月怕初七,四月怕初一”的說法,而2025年的清明節恰好落在農歷三月初七,讓這句俗語在今年顯得更為特別。
那三月為何怕初七呢?清明節逢初七,又有什么說法呢?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
先來看看“三月怕初七”。農歷三月,正值春季向夏季過渡的關鍵時期,大地回暖,萬物進入快速生長階段,農作物也迎來了抽穗、授粉的重要節點,對水分的需求迫切。
這里的“初七”,并非單指三月初七這一天,還涵蓋了十七和二十七,被視為預測天氣的關鍵日子。
先輩們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如果這三個帶“七”的日子都是晴天,后續大概率會持續干旱,莊稼缺少雨水滋潤,生長就會受阻,嚴重影響收成。
畢竟初七、十七和二十七,相隔都是10天,并且貫穿了整個三月份了。
如果這幾天都是晴天,也確實說明了三月的晴天多,降雨少,這樣不管是對春播春種,還是對越冬的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生長都是不太有利的。
今年三月初七恰逢清明,清明作為傳統節日,兼具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內涵。
清明前后,氣溫回升,降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的農諺為證。
從氣候規律來講,清明時節降雨對農作物生長有利,但要是按照“三月怕初七”的說法,若三月初七(清明)這天晴天無雨,后續干旱的可能性增大,農民可能就需要提前做好灌溉準備,以保障農作物生長。
在民間類似的諺語還有“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指的是清明節下雨了,那么后面的雨水充足,可能會持續3個月。
可如果清明節是晴天沒有下雨,預示著后面的降雨稀少,在民間就有“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的說法。
再講講“四月怕初一”。
農歷四月,作物生長進入新階段,對光照需求增大。老人們擔心四月初一下雨,是因為一旦初一降雨,按照“初一十五天不好,這月晴天一定少”的經驗,接下來很可能陰雨連綿。
持續降雨會影響作物光合作用,導致果實無法良好發育,還可能引發倒伏、霉變等問題。
以北方地區為例,四月冬小麥處于揚花灌漿期,過多雨水會使小麥授粉受影響,花粉被雨水沖刷掉落,無法正常授粉,還可能造成麥田積水,根系缺氧,進而爛根,嚴重威脅小麥產量 。
古書《開元占經》記載“四月朔日見風雨,米貴麥惡”,可見古人早就注意到四月初一的天氣對糧食收成的重要影響。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后半句,那就是“三七四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濕了老鴰毛,麥子要打水里撈。 ”
說的是三月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以及四月初一都沒有什么好擔憂的,最破的就是在四月十二日下了大雨,這樣當年的麥子收成就會嚴重受到影響了,不僅產量低,麥收期間雨水還多。
當然,這些俗語是先輩基于長期觀察總結出來的經驗,在過去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如今,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氣候條件差異大,現代農業技術發達,灌溉、溫室等設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不良天氣影響。
所以,我們不能完全依賴這些俗語來判斷天氣和安排農事,還需結合現代天氣預報和科學種植技術 。
今年三月初七的清明,讓“三月怕初七,四月怕初一”這一俗語更引人關注。它不僅承載著先輩的智慧,也提醒我們在現代生活中,要尊重傳統,珍視先輩經驗,同時利用好現代科技,更好地應對自然變化,保障農業生產和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