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9日,國民政府得知沈陽等地已為日軍侵占,當日致電在日內瓦的中國代表施肇基:“現已完全證實,我方毫無挑釁舉動,日軍公然向我攻擊......中國政府請求國際聯合會立即并有效地依照盟約條款,取適當之措置,使日軍退出占領區域,保持東亞和平,中國政府決定服從國際聯合會關于此事所為之任何決定。”
9月22日,蔣介石在國民黨南京市黨部黨員會議上講話,說“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與此同時,張學良在北平邀請胡適、李石曾等社會名流及東北高級將領磋商東北問題,“也均以依靠國聯、聽命中央為是”,并于9月26日命令東北軍將士:“一,此次之所以命令不抵抗主義,是因將此次事變訴諸國際公審,以外交求得最后勝利。二,尚未到與日軍抗爭之時機,因此各 軍將士對日人依然平常那樣對待,不得侵害。”蔣介石、張學良“依靠國聯”、對日“逆來順受"的態度,不僅更助長了日軍的侵略氣焰,而且促使了一些人的叛變投敵。除前述熙洽迎接日軍進占吉林外,洮遼鎮守使兼吉林省防第2旅旅長張海鵬在日軍向吉林西北進犯時投降日軍。
9月27日,暗中策劃哈爾濱“獨立”的張景惠宣布自任東三省特別區(哈爾濱)“治安維持會”會長;10月15日,東邊道鎮守使兼遼寧省防第1旅旅長于芷山發表宣言,叛變投敵。日軍在這些叛國分子協助下準備進一步擴大其侵占區域。日軍攻占沈陽、長春等地后,許多仍滯留于吉、遼兩省的東北軍部隊不滿并違抗蔣介石、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向占領鐵路沿線地區的日軍不斷發動反擊。如9月24日,約有1個營的兵力襲擊了日軍混成第39旅團第78聯隊守備的沈陽兵工廠;28日,在長春附近的部隊,于夜間攻入南嶺日軍第2師團兵營,燒毀營房10余棟;10月11日,襲擊了營口的日軍守備隊;16日,約2個營的兵力攻擊昌圖縣城;23日晚,在沈陽以西的李官堡附近襲擊日軍守備隊等。總之,從日軍侵占沈陽開始,東北軍民自發的游擊戰就展開了。
日軍侵占遼、吉兩省后,即積極圖謀取得黑龍江省。但因黑龍江省遠處日軍在東北的勢力范圍之外, 且與蘇聯接壤,日軍出兵侵占尚有顧忌,因而玩弄以華治華的策略,利用張海鵬偽軍為前驅攻占黑龍江省。 為此,給以大量械彈。
黑龍江省軍政當局自遼、吉兩省陷落后頗為驚慌,并因省主席萬福麟遠在北平,群龍無首,如何應變,莫衷一是。日寇睹此情形,更加制造攻黑的空氣,意在恫嚇,增加紛擾。萬福麟在北平曾電令“黑省軍事暫由警務處處長竇聯芳負責照料,參謀長謝珂副之”。 但竇接電后不關心、也不負責抗戰的事,軍事上一切由參謀長謝珂處理。
謝珂奉張學良命令,對進犯的張海鵬偽軍進行抵抗。當即開始布置軍事,準備抗敵,電令海拉爾、滿洲里、黑河和東荒地各地的駐軍積極準備補充,聽候調遣。為保衛省城齊齊哈爾,將獨立騎兵第2旅的1個團部署于泰來,對洮南方向警戒;派工兵1個連駐守嫩江鐵橋,并在北岸構筑了防御工事;10月初又將省防騎兵第2旅控制于龍江縣附近待命。
嫩江南岸的江橋是洮(南)昂(昂昂溪)鐵路跨越嫩江的必經之路,系南北交通要沖,日軍如侵犯省城,首先必須攻占江橋。10月13日,張海鵬在日軍授意下開始向齊齊哈爾進犯,于是引起了江橋抗戰。
江橋抗戰自10月13日至11月20日,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10月13日至19日,重創張海鵬叛軍。
張海鵬派徐景隆率3個團從白城子出發向江橋進犯,15日到泰來,日軍飛機飛抵龍江上空助威。16日拂曉,叛軍進抵江橋南端,與守軍發生激烈戰斗,其 3個團在守軍的反擊下傷亡慘重,一齊潰退,在江橋以南地區與守軍對峙。守軍遂將江橋破壞3孔,阻止日軍再犯。
第二階段自10月19日起到11月6日止,擊敗日軍第2師團。
10月16日,馬占山接到張學良任命其代理黑龍江省主席、軍事總指揮的電令后,立即從黑河晝夜兼程前往省城,于19日經哈爾濱到達齊齊哈爾,20日上午就任黑龍江省代主席,并宣布成立黑龍江軍臨時總指揮部,以便統一指揮。馬占山任總指揮,以副司令公署參謀長謝珂任副指揮。 ·
馬占山在聽取謝珂等將領關于江橋作戰情況的報告后,立即調整了部署:委樸炳珊為省城警備司令,以加強省城防衛;任王南屏為黑河警備司令,接替馬占山的遺缺;將東北屯墾軍3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1個炮兵營編為步兵第1旅,開駐大興以南布防。其中騎兵到富拉爾基以西對景星方向警戒。
關東軍在張海鵬叛軍失敗之后即準備直接出兵,認為中國軍隊破壞嫩江橋是最好的借口,遂以洮昂路的修建有日本投資為理由,決定以第2師團第16聯隊的步、炮各1個大隊和1個工兵中隊組成嫩江支隊,在獨立飛行第8中隊協助下,以武力掩護修橋,來挑起事端,發動進攻。但當時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對蘇聯尚有所顧忌,因而不同意關東軍進攻。金谷范三曾電令關東軍:“為修江橋,可以出動。但如向遠離嫩江的北滿出兵,無論有何項理由,非經我批準,都不許出兵。”
但當從日本駐蘇聯大使廣田弘毅口中得知蘇聯副外長加拉罕已于10月29日向日本聲明蘇聯對交戰雙方都不提供任何支持、采取“嚴格的不干涉政策”時,日本陸軍省等的態度才有所改變,轉而采取支持關東軍的態度。11月2日,本莊繁令齊齊哈爾日本特務機關長林義秀向馬占山發出最后通牒:馬占山軍在11月3日正午前必須自嫩江鐵橋后撤至10公里以外地區,在日軍修橋完竣之前不得進入該地區;如不接受上述要求,則日軍將使用武力。馬占山決定對日軍修橋不予干涉,但如進攻中國軍隊,則采取自衛措施。
4日上午,日嫩江支隊的先遣中隊在飛機掩護下從江橋車站北進,通過嫩江橋后向大興車站以南的中國軍隊陣地進攻。馬占山衛隊團徐寶珍部奮起迎擊,將其擊退。下午,日軍集中兵力,在飛機和炮兵的支援下連續進攻,均被守軍擊退。日軍傷亡甚眾,低飛投彈的飛行員大針新一郎中尉亦被擊傷。
5日上午,日軍集中全力再次發動進攻。戰斗極為激烈。馬占山軍除先后增加省防步兵第2旅的2個步兵團以加強正面陣地的防御力量外,又派出省防騎兵第1、第2旅(各2個團)分別從左、右兩翼迂回至日軍側后將其包圍。日軍被迫由進攻轉為就地防御,其后方勤務分隊大部被迂回的騎兵所殲滅。
本莊繁
當日夜,日軍第29聯隊的1個大隊前來增援,到達后立即發動進攻,但很快亦被馬占山軍所包圍。本莊繁再急調第16聯隊的1個步兵大隊和3個炮兵中隊來援。
6日晨,日軍增援部隊到達,為解救被圍日軍,在飛機輪番掃射、轟炸支援下立即發動猛攻。當日,馬占山親自到陣地督戰。雙方傷亡均眾。日軍在馬占山軍的頑強抗擊下,攻擊受挫,進展困難。本莊繁當即又令第2師團多門二郎率在沈陽地區的第29聯隊、騎兵第2聯隊、野炮兵第2聯隊、臨時野戰重炮兵大隊、工兵中隊和混成第39旅團的1個大隊急開江橋附近增援。由于江橋戰斗情況發生變化,馬占山軍在重創進攻的日軍后,于當日中午開始主動向三間房一帶轉移,以騎兵第1旅與步兵第1旅重新組織防御,因而本莊繁于下午3時又下令多門二郎停止前進,返回原駐地。
在馬占山直接指揮下,守軍第二階段的戰斗非常英勇頑強,抗擊了日軍三天兩夜的空中和地面的進攻。據日方記載,此役日軍死傷197人(一說死亡167人,傷600余人)。馬占山軍傷亡約500人。
第三階段自11月7日起,到19日守軍撤出江橋地區。
日軍進攻失敗后并不甘心。8日,本莊繁令林義秀通知黑龍江省政府,要求馬占山下野,由省政府將政權“和平授予”張海鵬。馬占山置之不理,并于10日通電全國,闡述江橋前期抗戰的原委及黑龍江省軍民的抗戰決心,以揭露日本的野心與陰謀,同時調駐扎蘭屯的省防步兵第1旅開往景星地區布防。11日,本莊繁通過林義秀再一次要求馬占山下野,要求將馬占山部撤出齊齊哈爾,并聲稱“為保證洮昂鐵路的安全”,日軍有進駐昂昂溪車站之權,限馬占山于12日挽12時前答復。與此同時,日軍不斷以小部隊和飛機、炮兵向馬占山軍陣地進行襲擾性進攻。馬占山再一次拒絕了日方的要求,并指揮部隊將進攻的日軍擊退。
13日,本莊繁決定暫時減少長大鐵路沿線及新占領地區的警備兵力,由第2 師團長多門二郎集中力量直接指揮擊滅馬占山軍,占領齊齊哈爾,并將作戰計劃上報陸軍省和參謀本部。14日,參謀總長金谷范三復電本莊繁:如果馬占山不接受撤往齊齊哈爾以北、向中東鐵路以南出動的要求時,“貴軍應采取自衛上認為必要的自主行動”。15日,本莊繁向馬占山發出讓其撤至齊齊哈爾以北、并限令16日中午前答復的通牒。此時,嫩江鐵橋已經修好,日軍第2師團主力(步兵約10個大隊,騎兵2個中隊,野炮兵6個中隊,重炮兵2個中隊,工兵1個中隊)已經先后運至大興地區;關東軍于11月11日新成立的飛行隊的獨立第8、 第9中隊也已進至泰來及大興兩個新修的前進機場。
16日,馬占山再次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當晚,金谷范三下令關東軍“向齊齊哈爾以北推進,并以果敢行動將其殲滅”。本莊繁當即下令第2師團向三間房一帶的馬占山軍陣地進攻。為加強進攻力量,本莊繁還將駐沈陽的混成第39旅團配屬給第2師團,令其立即乘車至大興集結(由于東屏等地多處鐵路被東北軍游擊部隊破壞,該旅團未能按時到達戰場參加戰斗)。17日上午,日軍第一梯隊部隊開始進攻。均被守軍擊退。18日拂曉,日軍第2師團各部全部投入戰斗。馬占山軍奮勇抗擊,守住了陣地。天明后,日軍先以炮兵、飛機對守軍陣地連續射擊、轟炸,實施火力準備,爾后以輕武器的交叉火力掩護步兵突擊。守軍陣地被破壞殆盡,部隊傷亡極重。 至9時左右,日軍突破了三間房附近的第一線陣地,但在三間房以東、以西的守軍仍堅守陣地,多次以肉搏擊退日軍的進攻。激戰至中午,馬占山為保存力量,下令所屬部隊逐次撤離第一線陣地。日軍追擊至榆樹屯、昂昂溪一線,停止前進。
馬占山軍撤至齊齊哈爾以南地區后,即以小部隊實施掩護性阻擊。馬占山率部隊及黑龍江省軍政機關于19日4時向海倫、拜泉轉移。日軍于18日晚開始向齊齊哈爾追擊前進,沿途未遭堅強抵抗,于19日下午3時進入齊齊哈爾市。江橋抗戰結束。
據日方記載,日軍第二師團進攻江橋的參戰總人數約5900人,傷亡(含凍傷)達1181人(一說1378人),占其總人數的20%。又據日軍統計,馬占山軍參加江橋抗戰的總人數約為11800人,傷亡約1100人。
違反蔣介石不抵抗命令的江橋抗戰打響了武裝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第一仗,以鮮血和生命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對全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斗爭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影響,有力地推動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全國各地愛國志士紛紛譴責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譴責國民政府對東北淪亡熟視無睹的行徑,要求國民政府“下令全國動員,對日決一死戰,以保國家之尊嚴,民族之人格”。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在江橋抗戰影響之下掀起高潮,東北人民抗擊日軍的斗爭風起云涌,抗日烽火迅速燃遇了白山黑水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