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SU7車禍爆燃三名女生遇難”相關消息引發網友關注。
剛剛,雷軍發文回應車禍。
雷軍發文如下:
29日晚上的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輕女孩不幸離世,這樣的消息,對她們的家人、朋友,乃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難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們的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
我們團隊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小組,30日趕赴了現場,31日配合警方調取并提交了我們掌握的車輛數據。
由于事故還在調查,我們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
等到此時,我覺得我不應該再等了,我必須站出來,代表小米承諾:無論發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并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謝謝大家的關注和批評,你們說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聽見了,記下了,我們會用行動回答大家的問題。
根據媒體報道,3月29日22時44分,一輛武漢牌照小米SU7在G0321德(州)上(饒)高速池祁段(祁門往樅陽方向)撞擊交通護欄后發生爆燃。由于火勢迅猛,包括駕駛員在內的三位女生不幸遇難。
去世女生照片
去世女生照片
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發言人 發布事故說明:事發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隨后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
這起悲劇原因到底是小米車輛的設計問題,還是駕駛員的不當操作?目前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不過,作為用戶,我們必須牢記:命是自己的,不能完全把命交給“人工智能”。
此次事故暴露出智能電動車在 “人機協同” 安全設計中的深層問題:一方面,車輛需強化對復雜場景的感知能力(如升級 AEB 算法以識別更多障礙物類型,優化電池包抗沖擊結構),并在碰撞后確保逃生通道的可靠性。
在追求“百公里加速3秒”的極致性能時,更應筑牢“碰撞后30秒逃生”的生命防線。智能駕駛不應是車企的營銷籌碼,而應成為守護生命的冗余系統;電池技術不應止步于續航里程的攀比,而需以“不起火”為底線。當企業將技術探索的勇氣與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真正結合,方能在時代浪潮中贏得持久的信任。
另一方面,用戶需建立 “輔助駕駛非自動駕駛” 的認知,保持全程注意力,并熟悉車輛應急操作(如手動解鎖、斷電流程)。
破除「科技迷信」,強化「人機協同」意識
- 不依賴「自動」功能掩蓋操作短板,例如:即使有自動泊車,仍需觀察周邊障礙物;開啟 ACC 時,主動預判前車突然變道后的制動距離。
- 建立「雙重確認」習慣,如變道時同時查看后視鏡與盲區監測,避免因傳感器誤判(如暴雨干擾雷達)引發事故。
2.保持「防御性駕駛」核心心態
- 預設風險場景:在高速行駛時,提前規劃「逃生路線」(如遇突發障礙物,優先選擇撞擊護欄而非沖向對向車道);通過導航預判前方施工、隧道等「系統薄弱場景」,提前切換手動控制。
- 情緒與狀態管理:避免疲勞(連續駕駛超 2 小時需休息)、酒后或藥物影響下駕駛,新能源汽車的靜謐性可能放大駕駛員的困倦感,需更主動利用咖啡、通風等方式保持清醒。
3.持續學習與場景復盤
- 參與專項培訓:完成車企提供的新能源安全課程(如高壓電應急、電池熱失控應對),掌握不同品牌車型的差異化設計(如某車型碰撞后車門解鎖邏輯需手動觸發)。
- 事故案例反向思考:從同類事件(如本次 SU7 爆燃事故)中總結經驗,例如:碰撞后無論火勢大小,立即撤離至 50 米外并撥打火警(因電池爆燃可能滯后發生),避免返回車內取物。
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駕駛,本質是駕駛員對「技術紅利」與「系統局限」的平衡把控:既善用智能輔助提升效率,又始終以「最壞情況」為預設前提 —— 理解電池熱失控的潛在風險,所以定期檢查、碰撞后果斷撤離;明白輔助駕駛的識別盲區,所以保持專注、隨時接管。唯有將操作習慣內化為肌肉記憶,將風險意識融入決策本能,才能讓技術真正服務于安全,而非成為依賴的「安全盲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