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小米回應稱,AEB功能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
3月29日的夜晚,三個年輕人駕駛小米SU7發生交通事故,車輛燃燒起火。三個年輕人葬身在夜晚的高速公路上。
這是智能駕駛狂飆突進中的慘重案例。中國汽車產業經歷轉型,正從上半場的電動化,向下半場的智能化轉變。企業往往對自身技術能力過于樂觀,然而,實際情況與企業的預期有很大差距。
智能駕駛領域的投資人黃松對第一財經表示,小米的智能駕駛技術在國內并不在第一梯隊。
AEB恐未觸發
3月29日的夜晚,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高速公路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交通事故。車輛燃燒起火,三個年輕人葬身高速公路。
3月31日的晚間,小米董事長雷軍微博發文“用小米15Ultra解鎖武漢大學夜櫻之美。”
4月1日的晚間,小米董事長雷軍微博發文稱,“我們團隊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小組,30日趕赴了現場,31日配合警方調取并提交了我們掌握的車輛數據。”
雷軍何時得知這一事故,目前沒有確切信息。他在微博表示:“我們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
但這一事故暴露出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的不成熟。
根據小米官方信息,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隨后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后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數據顯示,事故車輛激活NOA操作后,分別發出過輕度分心報警、脫手預警提示,并于事故當晚10點44分24秒,發出風險提示“請注意前方有障礙”,發出減速請求,開始減速。1秒鐘后,NOA被接管,進入人駕狀態,方向盤發生左轉向、制動踏板被踩下。2~4秒種后,車輛發生碰撞。
“從他們公布的后臺數據來看,它留的(制動)時間太短了。”黃松對第一財經表示。
有自動駕駛研發人員表示,AEB(自動緊急制動)是目前很多車輛都已配置的一項功能,通過安裝在車上的輔助駕駛系統——可以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或各種組合——對自車狀態及周圍交通環境實時監控,并分析計算,判定合適的剎車介入時機。而這些部件對障礙物的探測距離通常在150米以上,性能高的毫米波雷達可以達到300米。
但在這起事故中,小米SU7的AEB功能可能并未觸發。
因為,在回應公眾關心的“事故發生時,AEB等主動安全功能是否觸發?”這一問題時,小米沒有直接回應。
據小米方面表示:小米SU7 標準版有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包括碰撞預警 (FCW) 和緊急制動 (AEB) 兩個子功能,作用對象是車輛、行人、二輪車三類目標,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間。這個功能和行業同配置的AEB功能類似,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
算法引關注
這次事故車輛是標準版的小米SU7,搭載的是Xiaomi Pilot Pro系統,采用雙目純視覺智駕方案。
中信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純視覺方案的最大優點在于整體的成本,特斯拉八個攝像頭的硬件成本僅為200美元左右,而一套激光雷達的成本在3000~10000美元不等。
不過近幾年來激光雷達的成本不斷降低,部分企業已經將單顆激光雷達成本降低至300美元以下。整套自動駕駛系統普遍需要3~5個激光雷達。
純視覺方案成本較低,更依賴先進的算法支撐。
“攝像頭現在可以感知大概100到200米的距離,一般大家都會到200米。這200米能夠保證時速120公里以下的車輛自動剎車下來。”黃松認為,這次車禍暴露出來的問題,并非車輛沒有配置激光雷達。他認為核心的問題并非硬件配置,而是軟件算法。“視覺的話,你就得靠計算,然后去估算距離。核心,我覺得還是它自己的算法做得不好。可能是它的感知算法沒把路上的臨時路障探測出來。”
他不是唯一一位對小米的NOA表示質疑的科技圈人士。
一位互聯網大廠的中層是小米最早的車主之一。這位大廠中層在其朋友圈評價說:“小米的NOA體驗在國內新能源頂多算二流梯隊。智駕里面的默認選項我都關閉了,自動換道經常莫名其妙換道,我最后只能切換為手工確認變道。車速限制設置后有時候會從120時速突然降到80,車速來回彈跳作為車主根本無法預測邏輯。”
近1年來,有關小米SU7自動泊車碰撞等故障時有發生,這也引發市場對其智駕技術的質疑。
小米的智能駕駛團隊,部分是收購而來,部分是自己培養。2021年,小米全資收購了自動駕駛公司DeepMotion Tech Limited,以此增強在高精定位、高精地圖和3D場景重建等領域的研發能力。后續,小米開發出全棧自研的Xiaomi Pilot Pro系統。
有業內人士指出,現有汽車智駕技術還不成熟,是必須面對的現實。例如,攝像頭視覺感知的靈敏度在夜間和惡劣天氣時會顯著下降。即使特斯拉最新版本的FSD也未能達到超越人類駕駛的安全水平。用戶盲目信賴智駕功能而導致的車禍也時有發生,這都為市場敲響了安全警鐘。
企業對智能駕駛的過度營銷,已經引起業內關注。
3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在《志在超車:智能網聯汽車的中國方案》新書發布會上表示:“現在有些企業為了營銷的需要,搞出一個‘高階智駕’,我覺得這主要是玩噱頭,是一個花哨的概念,有可能會誤導消費者。其實比這個更重要的,是要實實在在地把安全性提上去。”
苗圩還指出,在安全性問題上不能輸,更不要夸大其詞,搞這些新的概念去誤導消費者,而應該實實在在地告訴消費者應該怎么去操控L3,甚至L4的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