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62年12月15日,孤云飄蕩在天空,一朵接著一朵,卻并不相連。
看著窗外沉悶的天,毛主席的心里悶悶的,太陽穴一直在“突突”地跳著,胃里翻江倒海。
他看向遠方,像是有什么大事將要發生。
果然,一名衛兵匆匆趕來,他著急地說:“主席,向振熙女士去世了……”
毛主席擺了擺手,讓衛兵不要再講,當他輕輕推門走出去時,毛主席的眼角卻流下一行清淚。
一聲沉重的嘆息,從房間內傳出。
后來,一封信從中南海寄出,是毛主席親手寫給楊開智的,信中寫道:
“聞楊老夫人離世,內心十分悲痛,希望你和你的夫人能夠節哀順變,攜上500元,以為悼儀,希望楊老夫人與我親愛的夫人楊開慧同穴,我們本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節哀。”
隨著信件遠去的,是毛主席的回憶,他與向振熙女士一家的結緣,已是多年前。
初次相遇
1914年,年僅21歲的毛澤東來到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
由于他天資聰慧,再加上十分努力肯學,當即便成為老師眼中的紅人。
而當時毛澤東的老師是楊昌濟,是一名從日本、英國、德國留學歸來的教授。
在這位教授的《達化齋日記》中,是這樣評價毛澤東的,“資質聰慧難得,實在難遇。”
1915年爆發的新文化運動,更是在這兩位師生之間搭上命運的橋梁。
當時的楊昌濟贊同學生參與新文化運動,毛澤東也常常出沒于學生群體之間,一來二去之下,師生二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對于這位得意門生,楊昌濟常常打開大門,歡迎毛澤東等人來到他的家中,與他一起探討先進的思想和救國之策。
而楊昌濟親切待人,學識淵博的氣質,也讓毛澤東深深崇拜。
一天,毛澤東如往常那般來到老師楊昌濟的家中探討學問,此時,一陣悅耳的笑聲從門前傳來:
“是呀!大鵝塘住著也很舒心,更重要的是父親終于從國外回來,一家人團聚是讓我最開心的事……”
話還沒說完,兩位女子的身影出現在眾人的面前,一位是楊昌濟的夫人向振熙,另一位是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
當時的楊開慧留著短發,年輕俊俏的面容,因為走路而變得紅撲撲,看上去煥發榮光。
看到父親正在招待學生,向振熙向著毛澤東微微一笑,拉著女兒便走進屋內。
向振熙和楊昌濟這對夫妻此時還不知道,愛情的種子已經在兩個年輕人的心中種下。
從那次見面之后,毛澤東每次來到老師楊昌濟的家中,會小心翼翼地觀察,試圖找尋楊開慧的身影。
而楊開慧只要在家,如果聽到毛澤東來家里拜訪的消息,就會下樓來進廚房,端一些水果。
但多數時候,她會端著一個小板凳來到父親身邊,傾聽他們對于國家大事,民族興亡,實業救國等觀點的看法。
漸漸地,毛澤東和楊開慧兩人漸漸生出情愫,但由于時機未到,兩人一直處于“發乎情,止乎禮”的狀態。
直到有一天,楊開慧在路上遇到毛澤東,她走向前去,拍了拍他的肩頭。
“潤之哥哥,你來這邊做什么?”楊開慧問道。
“楊老師讓我下課后,去你家中拜訪。”毛澤東回答。
“我們家將要搬去北京了,因為父親被聘為北京大學的教授,我真舍不得……”話說到一半,楊開慧黯然神傷。
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后,心中涌起千萬種情緒,五味雜陳之間,只能感嘆生命聚少離多,緣分不到。
意料之外
1918年6月,正是楊昌濟一家舉家搬遷的日子。
看著昔日熱鬧的老師家如今已變成一座空落落的房屋,毛澤東的心里也感覺到一絲失落。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6月的長沙已褪去冬日的余寒,萬物生長,天氣可人。
度過悵然若失的三個月,毛澤東在秋月得到一個好消息:學校為了組織新民學會的成員能夠學到更多知識,組織了勤工儉學活動,幫助成員們去往法國留學,而毛澤東自然也在這個隊伍之中。
令他感到驚喜的是,勤工儉學的目的地就在北京,那也是楊開慧一家所在的地方。
來到北京之后,毛澤東幾乎是馬不停蹄來到楊開慧的家中。
老師楊昌濟也是第一時間迎接:“潤之,好久不見,快來和我談談。”
在師生倆暢談時,楊開慧也默默地站在一邊,觀察著毛澤東。
經過了解,考慮到毛澤東初來乍到,楊昌濟馬上提出讓毛澤東住到他家。
知道毛澤東現在還沒有找到工作,楊昌濟又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圖書館助理員。
雖然只是暫住,但毛澤東來到北京的這些時間內,不僅接觸到更多新知識、新理念,而且還能和楊開慧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
在一次家庭聚會中,毛澤東和楊昌濟一家坐在一起吃火鍋,在熱鬧的氣氛中,楊昌濟喝了一點小酒,臉色微醺。
他望向身邊的妻子向振熙,輕輕地說:“這些年你跟著我受苦了,我是真心誠意感謝你,感恩你的付出。”
聽著老師突如其來的話語,毛澤東和楊開慧相視一笑,等著傾聽后面的故事。
楊昌濟清了清喉嚨,對著向振熙緩緩說道:“以前的日子多苦啊,不知道你一個女人家,是怎么走過來的。”
向振熙沒有說話,她充滿笑意地看著丈夫,臉色溫柔。喝醉的楊昌濟人自顧自說著話,將眾人帶回往日。
父母舊事
楊昌濟的童年十分孤獨,因為父母曾給予過他最美好的時光,伴他讀書,和他生活。
但沒想到父母在1878年雙雙離世,那時的楊昌濟僅僅只有7歲。
殘忍的命運使楊昌濟的性格更加堅強,他的父親是一個私塾老師,他不愿辜負父親的厚望,決心要發奮讀書。
就是這樣一個性格堅韌的小伙子,在17歲那年遇到了他的一生摯愛——向振熙。
兩人婚后幸福,但唯一可惜的是楊昌濟屢次應考失敗。
他最后一次應考舉人仍然不中,萬般無奈之下,楊昌記選擇走父親的老路,在家鄉開一所私塾。
面對日益腐敗的社會現狀,楊昌濟曾說:“非改革不足以圖存。”
直到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接踵而至,楊昌濟認識到如今已是中國人生死存亡之際,自己作為有識之士,應當為國效力。
于是,他開始在家自學,想要參加赴日留學考試。
得知丈夫的雄心壯志,向振熙沒有多說什么,她一直支持著丈夫的夢想,雖然向振熙明白,一旦丈夫去往日本,留給她的將是無盡的孤獨與困難。
1903年,楊昌濟將要東渡日本,他改名“懷中”,意思是身在他鄉,心在中國。
那天夫妻倆的告別顯得格外平淡,只有雙方才知道,此時距離他們大女兒夭折不過三年,兩人膝下還有一男一女等待撫養。
楊昌濟在向振熙的額頭上留下一吻,這在他們那個年代,已經是最含蓄而又最深重的告別。
這一別,就是十年。
在這十年中,有無數次孩子們被欺負后,哭著回家要找爸爸的場景。
向振熙只能溫柔地抱起孩子,哄著他們說:“爸爸去外面學習啦!他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我們也要向他學習呀,爸爸一個人在那么遠的地方生活,我們也要堅強。”
對待孩子她是如此溫柔,對待生活她是如此堅韌,對待丈夫她從不埋怨,向振熙只期盼著丈夫能夠早日回來。
就這樣等著,盼來一封封家書。
“親愛的振熙,我已來到日本,一切安好,勿念。”
“振熙,經過大釗同志的推薦,我將要離開日本前去歐洲,因為我想要在教育學和哲學這兩個領域進行深耕,你會支持我嗎?”
“孩子們還好嗎?雖然與世俗的觀念會有沖突,但我仍希望你能帶著孩子們一起學習。”
在丈夫的勸導下,向振熙帶著女兒進入學堂。
一開始,學校里面的同學們認為楊開慧的家庭十分奇怪,父親不在家,她一個女孩自己出來讀書,沒有人愿意和她玩。
看到這種情況,母親向振熙直接來到女兒學校,和她一起辦理入學手續。
母女倆同讀一所學校的事被傳開,漸成一段佳話。
母親身上溫暖又堅強的女性魅力,深深感染著年輕的楊開慧。
在她往后的時光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她的心里總會想起她年幼時的母親,單薄的身軀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溫暖的臂膀。
仿佛有母親在的地方,身邊就充滿了溫暖,心里就充滿了力量。
楊昌濟的回憶談及到母女倆共讀一所學校便戛然而止了。
他頭暈極了,向振熙看到他這副模樣,攙扶著他回去休息。
新的故事
在楊家居住的這段時間里,毛澤東和楊昌濟一家的關系越來越好。
得知毛澤東的母親去世得早,向振熙也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那樣照顧,知道毛澤東喜歡吃湘菜,餐桌上常常能看到幾樣火辣辣的湘菜。
春去秋來,毛澤東有事別離,于1919年再次回到北京。
這一次毛澤東不僅是隨著代表團而來,他的心里更是有著一個計劃,他想要向楊開慧求婚。
這次來到北京的毛澤東仍然住在楊昌濟的家中,想要迎娶楊開慧的話剛剛說出口,楊昌濟和向振熙臉上的笑容早已掩蓋不住。
“你這個年輕人踏實能干又聰明,我家女兒交給你,我放心。”
得到楊昌濟和向振熙的認可后,毛澤東立馬將這個消息告訴楊開慧。
經過長久相處,楊開慧早已傾心毛澤東,她高興地擁抱住他,這是她最開心的時刻。
喜悅還未來得及爬上所有人的心頭,悲傷卻已悄然到來,此時的楊昌濟早已身染重病,每日徘徊在病榻之間。
向振熙不離不棄地相伴,經常給他讀《新青年》,帶著他回憶舊事。
但是這對老夫妻也明白,如果楊昌濟最終離世,那么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婚事將會因為守孝的原因而往后推遲三年。
所以此時的向振熙除了照顧生病的丈夫之外,還在四處張羅著女兒的婚事。
可惜,楊昌濟最終還是沒有看到女兒出嫁。
1920年1月,向振熙永遠地失去了她的丈夫。
還來不及悲傷,看著早已被自己當作兒子的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幫著自己張羅一切,向振熙明白,不能辜負這個青年。
所以在楊昌濟的葬禮告終后,她力排眾議,不顧世俗的偏見,促成毛澤東和楊開慧結婚。
看著女兒出嫁,種種往事涌上心頭。
來不及享福,女兒跟隨毛澤東去往各地,生下三個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
這三個孩子毫無意外地又來到外婆向振熙的懷中,她默默地照顧著幾個孩子的日常起居,沒有任何怨言。
1927年,國共合作破滅,毛澤東將要離家,他要去指揮秋收起義,楊開慧看著雄心勃勃的丈夫,恍惚間像是看到自己的父親。
她拿起一雙親手編織的草鞋,低下身子給毛澤東穿上,她說:“到了外面千萬別暴露自己的身份,最好假扮成郎中,注意安全。”
看著丈夫遠去,楊開慧沒有意識到,這將是他們最后一次見面。
1930年,楊開慧回到板倉看望自己的母親與孩子,但因為她特殊的身份,早已被敵人注意,軍閥開出1000銀元的高價,聲稱要抓住毛澤東的妻子,狠狠地泄憤!
來到密探包圍圈的楊開慧,還沒來得及敲開家門,便被軍閥抓走。
1930年11月14日,距離家門僅僅一步之遙的楊開慧犧牲了。
遠在江西的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寫下一封信寄給向振熙:“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向振熙之痛,無人能夠理解,但她還不能悲傷,還有三個外孫的安全需要她去守護。
突破層層困難,輾轉多地,他們來到上海找到毛澤民,請求組織能夠好好隱藏毛澤東的三個孩子。
雖然三個孩子最終成功到達上海,但是由于后來地下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他們三人最終流落街頭。
賣報紙,當車夫,撿破爛,為了生活下去,這三個孩子什么事情都干。
而和三個外孫分別的向振熙卻并不知道這些事,她又陷入無盡的等待與思念中,她思念的對象也從丈夫到女兒,最后變成了三個外孫。
這個女人總是在等待,總是在照顧他人,總是沉默,但她卻是如此有力,用自己薄弱的身軀給孩子們撐起一個溫暖的家。
1950年4月,恰逢這位老太太80大壽,一個熟悉的身影來到她的眼前,原來是毛岸英!
“外婆,我回來了!父親有事不能前來,但我們都很想你!”
向振熙看著眼前這個小伙子,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13日,毛澤東的信也從遠方而來:
向老太太尊鑒: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壽,因令小兒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參、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賀之忱,尚祈笑納為幸。
敬頌康吉!
多年來,毛澤東從未忘記向振熙曾給予自己的幫助,他常常關心這位老太太的生活,經常送吃的和錢來接濟她。
所以在1962年,毛澤東聽到老太太逝世的消息時才會顯得如此悲傷。
毛主席戎馬一生,忙碌多年,做過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但是鐵漢柔情,他的心里從未忘記過那些曾經幫助過他,關心過他的人。
向振熙老太太的逝世,代表一段往事,一位故人的永別。
當時身處中南海的主席,到底是悲傷多一些?還是懷念多一些?
那些心情早已隨風而去,不被后人所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