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閱讀是構筑國家智力基座的戰略性工程。神經科學研究證實,持續閱讀的兒童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提升37%,這種腦神經可塑性直接關聯國家未來人才創新能力。當兒童在《論語》誦讀中傳承文化基因,在科普閱讀里孕育科學精神,實質是在為國家儲備兼具文化定力與創新動能的核心競爭力。
這種全民閱讀生態的構建,既是突破“中等技術陷阱”的關鍵防線,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認知基礎設施。高校在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近年來在學科特色建設與學生發展路徑上的探索值得關注。
中南大兒童文學團隊的核心優勢在于實現了學術深度與社會價值的雙重突破。根據校方報道,該團隊申報的《中國兒童文學閱讀與推廣體系建設》項目于2025年獲批第二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特色工作立項,成為全國26個入選項目中唯一聚焦兒童文學領域的案例。
這一突破性成果背后,是該校整合文學院、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等多學科師資,聯合輔導員、碩博研究生及本科生組建的復合型團隊。其十年間深入城鄉基層的行動軌跡,既構建了兒童閱讀指導框架,也為學生提供了參與文化公益實踐的穩定平臺——這種將學術研究嵌入社會服務的模式,使理論學習與田野調查形成閉環,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洞察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從人才培養維度看,該校的探索具有顯著的創新價值。團隊不僅指導學生創作出榮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作品,更通過“文學創作-多語種譯介-國際傳播”鏈條,使學生的文字作品轉化為文化輸出的載體,這一過程既錘煉了學生的跨文化表達能力,也使其親身體驗了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路徑。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該校將兒童文學實踐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工程相結合,通過指導中小學教師提升閱讀教學水平,客觀上為學生開拓了教育服務、出版傳媒等領域的職業通道。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背景下,中南大這一特色路徑揭示了地方高校突圍的新可能:通過聚焦細分領域構建差異化優勢,將學科建設轉化為學生發展的現實資源。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經驗表明,當學術團隊的社會服務功能與學生能力培養形成共振時,不僅能產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成果,更能使學生在參與國家戰略需求的過程中完成從“學習者”到“建設者”的蛻變。這種雙向賦能的模式,或許正是當代高校回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命題的鮮活注腳,對于學生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