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認為,如果美國輸了這場貿易戰,特朗普大概率會考慮戰爭選項。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但考慮到對手是中國,以美國目前的軍力,勝算不大,所以精于算計的特朗普,不太可能冒這樣的風險,因為不符合他的商業思維。
美國智庫的兵棋推演報告或許就能說明一些問題:輸多贏少。原因就在于制空權,現代戰爭的命門,美國的F-22、F-35面對中國嚴密的防空體系,優勢正在消解。
還有雷達壓制、隱形破解,中國展示的打擊隱形目標視頻,無疑給美國空軍敲響了警鐘。
還有老美的航母戰斗群,曾經的海上霸主,如今面對射程更遠的中國反艦導彈,還沒進入作戰半徑,就可能遭受飽和攻擊。
伊朗導彈癱瘓以色列空軍基地的例子在前,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基地,安全系數又有多少保證?
更別提電子戰領域的短板,中國新型電子偵察船的服役,讓美國在信息領域的對抗中也落了下風。
正因如此,直接軍事對抗老美反而會落入下風,而貿易戰,成了美國更好的選擇,然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美國同樣面臨困境。過去屢試不爽的“美元潮汐”策略,在中國經濟的沖擊下,效果大打折扣。
就連老美國內的資本都在外流,這逼得美國不得不提前降息,甚至干預就業數據,試圖穩住局面。
如果貿易戰無法奏效,武力選項是否會再次浮出水面?從歷史來看,美國不乏動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先例。
但大國間的博弈,并非簡單的拳腳相加,小國沖突或許是導彈互射,而大國間的戰爭,則更像是高手過招,在試探和博弈中尋找平衡。
中國的發展速度,早已超出美國的預期,而且軍事推演的結果,讓美國不得不慎重考慮,核威懾是最后的底線,中國洲際彈道導彈的成功試射,無疑增加了戰略威懾的力量。
貿易戰背后,是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正是因為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日益增強。
反過來,中國對歐盟農產品的反補貼調查,也顯示出雙方貿易結構的轉變,曾經的技術優勢,如今正在被中國迎頭趕上,國際貿易數據清晰地顯示,中國的經濟實力正在崛起。
因此,中美之間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極低,中國的軍事實力,已足以讓任何潛在的對手三思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