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鄧大軍向大別山挺進對我軍來說可是有著重大意義的,晉冀魯豫出動了12萬人執行這個任務,用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為我軍在整個戰爭中創造有利條件。不過進入大別山,中野多少屬于孤軍深入,由于沒有什么倚仗,讓他們很難在那里堅持下去,最后不得不轉移出來。不過這支部隊除了留守的部隊,剩下的人數不過5萬多,而且重型武器基本上沒有了,元氣損失比較嚴重。可是讓人沒有想到,劉鄧大軍只用了三個月就恢復15萬人,作戰實力再次提升,那么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不少人覺得大別山屬于革命老區,劉鄧大軍進入這里怎么說也應該會有倚仗,打仗也就沒有那么困難了。最初我軍在執行這個任務的時候,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去的,可是在劉鄧大軍來到這里后,就發現一切都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這里的老百姓對我軍很是排斥。
其實也不怪這里的百姓會有這樣的態度,在土地革命的時候,我軍從這里撤離后,反動派就對這里的百姓進行殘忍的統治,對于參加革命的人,直接就是虐殺,而同情革命的人,也要受到嚴酷的懲罰。在抗日戰爭的時候,桂系在這里深入發展,將這里的適齡青年都做了登記,也就是說如果有誰要投靠解放軍,那么他們都能夠對其家人下手,如此一來這里的百姓就更不敢去幫助劉鄧大軍了。
1947年11月蔣介石在九江成立國防部,白崇禧親自指揮部隊對劉鄧大軍發起進攻。而且白崇禧給部隊下了死命令,讓他們不能單兵作戰,這讓劉鄧大軍根本就找不到打擊敵人的機會。畢竟敵人對這一片這么熟悉,而且還都是相互倚仗著作戰。
除此之外,白崇禧還派出部隊對劉鄧大軍進行各種騷擾,只要是打得過的就繼續作戰,打不過就立刻撤退,這也攪得劉鄧大軍不得安寧。最讓人忍受不了的是,白崇禧竟然還推出了聯防的制度,在交通重要的地方設置關卡,這就讓百姓與我軍的聯系徹底被隔絕了,還有就是傷員安置以及糧食補給都是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手段運用中,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生存是相當困難,1948年1月15日鄧公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給中央發了電報,表示劉鄧大軍想要在大別山生存,就必須將敵人的一個主力軍給殲滅掉,可是就當時劉鄧大軍的實力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所以就請求中央同意讓他們撤退。
最初毛主席是不想讓劉鄧大軍撤退了,還準備重新組建東南野戰軍來支援中野,所以他就給鄧公回了電報,表示讓其再堅持一下,可是粟裕在聽說毛主席的想法后,就提出自己的意見,覺得讓華野派出十萬大軍去大別山作戰不妥,應該留在中原打幾個殲滅戰,從而減少敵人的實力,讓我軍有更多取勝的機會。
毛主席同中央的領導商量之后,覺得粟裕的建議非常不錯,于是就同意了粟裕的想法,這樣就沒有辦法去支援中野作戰,于是在2月7日毛主席就同意了鄧公的請求。中野也就是在2月底才從大別山全部撤出,不過這個時候中野的情況不容樂觀,因為剩下的總人數不過5萬左右。
為了能夠快速的撤退,還丟了不少的重型武器,甚至連彈藥也沒有多少了,而且總數還沒有華野的兩個縱隊編制滿,當下最重要的就是恢復中野的實力,而后各個部隊給中野送來了補給,其中陳賡給中野的支持最大,這也讓中野快速恢復視力。另外就是華野的補給,也同樣重要,后來部隊編制政策也做了改變,只三個月內,中野就恢復到15萬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