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勢Auto-First|王一
張建勇執掌北汽一年,北汽集團變樣了。銷量穩住了,結構調整了,架構煥新了,人事捋順了。
北汽老將、年輕少帥都說的是張建勇。隨著品牌更名、架構優化、年輕化團隊組建完成,張建勇治下的北汽集團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2025年是智駕平權的元年,更是中國汽車新一輪大重組的始點,也是人事調整極其頻繁密集的一年。整個一季度,一汽-大眾、上汽乘用車、小米汽車、奇瑞汽車等再現大規模人事變動,站在一季度末尾回顧北汽的這場人事換防,既有行業層面的革新浪潮,更是北汽集團自身的改革求變。
此次人事變動恰好是張建勇執掌北汽一周年的時間節點,折射出大北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轉型關鍵期的人才布局思路。
與此同時,2025年是北汽集團“三年躍升”計劃的開局年,目標到2027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年銷100萬輛。人事調整覆蓋北汽極狐、北汽股份等多板塊。
“調都調了,就是要面對復雜。”張建勇治下的北汽變化多多,張建勇一改往日低調內斂的作風,更像一個互聯網企業的CEO,也愿意走向用戶,拋頭露面,從小米首車的上市發布現場、到央視直播,經常現身各種公開場合。
人事調整帶來的轉型布局有了眉目,對于穩固業績朝前看,也是益處多多。
行業分析人士指出,當行業進入“淘汰賽”階段,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已從單一產品競爭轉向體系能力比拼。通過讓懂市場的人掌舵、讓專業的人做事、讓年輕的力量沖鋒,從而形成效率高、反應快的生態系統,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
在汽勢Auto-First看來,新一輪的人事調整,是北汽實施改革的一個積極信號,也給當下正在進行自主品牌新能源轉型和智能化更多的市場信心。
有些人事調整難以逃脫以下三種命運的嫌隙,第一種,“一朝天子一朝臣”;第二種,“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三種,“換湯不換藥”。而北汽集團在董事長張建勇上任后的一系列人事調整,更符合“換帥如換刀”的戰略部署和長遠眼光。
北汽集團針對旗下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汽股份)進行了高層人事調整。原北汽鵬龍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昊接任陳巍,擔任北汽股份新任董事長。同時北汽股份副總裁兼銷售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彭鋼,上調北汽集團,擔任北汽集團營銷辦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而彭鋼此前在北汽股份職務則由兩個人來接替,其中原北汽集團品牌管理部部長李健接任北汽股份副總裁和銷售公司黨委書記職務;原北汽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王春風則升任銷售公司總經理一職。
而早在去年年底,北汽率先對合資品牌進行了人事調整,原北京現代汽車黨委書記、常任副總經理吳周濤升任北京現代董事長,同時李雙雙出任北京現代常任副總經理,推動合資板塊加速電動化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2月14日,北汽藍谷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將中文名稱由“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北汽極狐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北汽藍谷在公告中解釋稱,公司處于戰略升級關鍵期,此舉旨在進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車主業,強化品牌在市場中的辨識度與影響力,實現品牌價值的最大化。
對北汽藍谷而言,公司更名并非簡單將“藍谷”換“極狐”,“科技”換“汽車”這樣簡單,其背后是對整個品牌架構的戰略升級。2025年,北汽藍谷最大的核心問題就是留在牌桌,實現盈利,解決虧損。
因此,連帶著北汽藍谷一系列的人事調整,是一盤大棋,也事關北汽整個人事調整的成敗。
新的人事任命,有四個看點:
看點一,讓聽得到炮火的人做決策。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來自《孫子兵法·謀攻篇》的經典表述,也適用于北汽此番人事調整。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選擇合適的將領,了解敵我雙方情況,尤為重要。資料顯示,北京現代新任董事長吳周濤是一位70后,于2002年加入北京現代,先后擔任北區事業部部長、銷售管理部部長等職。有著20多年的豐富管理和營銷經驗,是一步步從基層銷售做起來的北汽老將。
同為70后的李雙雙更是主抓生產的一把好手,雙方搭檔能夠抓準北京現代的癥結頑疾并對癥下藥,隨著市場策略調整和技術創新,一個全新的北京現代正在煥發它的第二春。
而張國富有豐富的品牌建設、營銷提升和經營管理經驗,劉觀橋則將“營銷創新”刻入企業基因,在北京現代、北汽集團等職位上積累了豐富的市場運營和經營管理經驗。兩者皆是站在一線的實戰派。
某種程度上,新的管理層架構,將重構北汽藍谷的商業邏輯。
公開資料顯示,張國富出生于1977年7月,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項目管理專業,先后在北汽福田、北京海納川汽車部件、北汽研究院、北汽集團越野車等公司任職,具有二十余年汽車行業經營管理經驗,履歷豐富。
同是“75后”的劉觀橋則畢業于清華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學歷。自2002年起劉觀橋先后在東南汽車、上海大眾、北京現代等公司從事銷售管理工作,長期活躍在汽車銷售一線,還曾任北汽集團經營與管理部副部長。
看點二,干部年輕化。
北汽此次調整符合政策導向,通過年輕化、專業化的管理層(平均年齡41歲)打破傳統“鐵飯碗”機制,增強市場化決策效率。其中北汽股份董事長王昊、北汽股份總裁宋瑋均是80后,推動傳統品牌年輕化。與此同時,75后的北汽股份副總裁以及銷售公司黨委書記李健,與北汽股份銷售公司總經理王春風的搭檔,會讓品牌更有聲量。當下,廣汽、上汽等同行企業也通過競聘上崗和大規模干部輪換響應改革。
而北汽藍谷,在本次班子調整涉及的五位管理層均系70末和80后,專業對口,實踐經驗豐富,正值當打之年。
分析人士認為,充滿活力的新班子不僅是拉動北汽藍谷打贏未來三年車企生死戰的火車頭,更是北汽探索新能源市場發展新思路的實戰派。
看點三,引入專業人士,資本戰略升級。
新任董秘喬元華金融科班出身,擁有15年投行經驗,先后供職于中金公司、匯豐亞洲,在境內外資本運作方面積累頗深,將助力北汽藍谷專業對接資本市場,增強投資者信心。
此前,北汽藍谷(今更名為北汽極狐)通過定向增發融資超百億元,資本運作能力成為轉型關鍵。
看點四、成本管控是剛需。
北汽股份財務總監宋軍升任常務副總經理,采購系統從北汽零部件板塊引入零部件專家馬磊,這組“財務+供應鏈”的黃金搭檔將成本管控推向新高度,也體現了對財務規劃和降本增效的高度重視。
有數據顯示,宋軍和馬磊的加入,聯手推動單車制造成本下降12%,零部件通用化率提升至65%,通過麥格納生產體系實現“降本不降質”。
從國企人事調整“大”趨勢來看,北汽的人事調整不僅來自于行業轉型浪潮的推動,更符合國企改革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轉型的大勢,北汽如此,廣汽、上汽等同亦是如此。
2024年,北汽集團總銷量171萬輛中,自主品牌乘用車僅占17%,高度依賴北京奔馳(銷量占比33%)和福田商用車(占比36%)。管理層旨在通過實戰派(如劉觀橋的營銷創新)和專業人才(如投行背景的董秘喬元華),強化自主品牌競爭力,減少對合資利潤的依賴。
2024年,新能源滲透率接近50%,頭部企業形成規模優勢,雖北汽狐銷量增長顯著,但整體規模與頭部仍有差距,亟需通過管理革新彌補技術與市場積累的不足。
此次調整中,張國富升任董事長、劉觀橋接任總經理,兩人搭檔期間推動北汽極狐品牌銷量同比增長169.91%,連續5個月銷量破萬,驗證了“產品和營銷雙輪驅動”策略的有效性,同時,北汽藍谷與華為合作的享界S9,進一步鞏固高端市場地位。
在過去的2024年,北汽集團的日子雖穩住了大盤,但仍面臨行業轉型壓力與隱憂并存。一方面,從品牌和高端化層面看,品牌仍需強化和聚焦新能源,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從利潤層面看,合資板塊利潤風險加大,自主品牌造血不足,集團盈利壓力加劇。
因而,北汽集團這場人事換防,不僅是迫在眉睫,更是勢在必行。
從張建勇首次以董事長的身份,在小米SU7(參數丨圖片)上市現場公開露面,到出席各種車展及央視直播,北汽品牌從以前的略顯低調,變得敢于“拋頭露面”了。
從品牌煥新到藍谷更名,從聚焦新能源到降本增效,北汽從品牌到產品實現了向上突圍,業績更加穩健。
從一系列的人事戰略布局來看,北汽讓聽得到炮火的人指揮炮火,重用能打仗的年輕力量,整個集團的作戰能力更強。
隨著三年躍升行動推進,張建勇治下的北汽集團,2025年更加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