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累計虧損近千億港元,李嘉誠或將資產重構,長和發布公告后,港口交易已有眉目,還攔得住嗎?
自長和實業公布與美企貝萊德財團的43處港口交易后,長和旗下的各大集團股價暴跌。3月29日,長實集團股價大跌 6.98%,和黃醫藥暴跌 7.95%,在過去11個交易日,長和累計跌幅超16%,市值蒸發 323.6 億港元。算上長江基建、電能實業等旗下集團的話,長和系四大集團的身價已縮水 781 億港元以上,同時,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下調了長和的評級,理由是 "政治風險溢價正在飆升"。更慘的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經對港口交易進行審查,如果構成反壟斷或被叫停,李嘉誠不但無法套現190億美元離場,很可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即便如此,長和企業仍然不愿回頭,3月31日,該公司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董事會還沒有決定是否出售電訊業務。近期考慮到長和的虧損,市場普遍猜測長和要進行資產重構,電訊業務可能被拆分上市,對此長和急忙做出回應以規避市場風險。但對于港口交易,該公司卻絕口不提。
有消息透露,面對港口交易帶來的批評聲浪,李嘉誠回應稱“自己沒有從政府得到絲毫特殊的權利”,言外之意是他“不欠國家的”,港口交易只是商業行為且勢在必行。如果單純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考慮,李嘉誠賣港口只能獲得1480億港元左右,而長和系的資產已經縮水了780億港元,這樁買賣真的賺了嗎?
自3月4號以后,港府曾多次約見長和實業有關代表,就港口交易商談合理的解決方案;港澳辦多次轉發《大公報》的檄文,商務部專家、政界人士等人批判李嘉誠“在商不言強”,強調“商人無祖國是謬論”。然而長和依舊我行我素,僅僅通過消息人士放風稱本周不會簽署協議,終于等到了市監總局的下場。整個過程不難看出,國家不是沒給機會,反而多次苦口婆心地勸告,幾天前國家還出臺了《反外國制裁法》,打消李嘉誠對美國制裁的顧慮,但李氏家族的表現卻令人失望。
幾天前,美方發言人就港口交易表態,稱希望美企與長和達成交易,以削弱中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緊接著在3月31日,中國外交部再度發聲,再次強調中方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等手段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行為。一場關于海運物流的大國博弈已經展開,長和的這樁交易已經被排除在外,如果國家叫停,那么李嘉誠后悔也晚了,不但損失了數百億港元,還有個人的口碑和形象。時間不等人,對李嘉誠來說,在有關部門作出調查結論前,以國家利益為重,主動終止交易,或許更為明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