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私營航天企業伊薩爾公司的“光譜”火箭,在挪威安島航天中心升空30秒后失控墜毀,火箭主體在空中化成了一個巨大火球。這一事件不僅標志著俄羅斯以外歐洲大陸首次自主發射嘗試的失敗,更意味著,德國這場失敗,徹底斷送了歐洲“上桌”的可能性。
歐洲曾是航天工業的先行者。法國主導的“阿麗亞娜5”火箭自1996年首飛以來,承擔了全球半數商業衛星發射任務,其可靠性一度被視為歐洲工業實力的象征。然而,隨著“阿麗亞娜5”于2023年退役,后繼型號“阿麗亞娜6”研發遲緩,歐洲航天局(ESA)竟不得不租用馬斯克的SpaceX火箭執行關鍵任務,暴露出核心技術斷層。此次“光譜”火箭的失敗,則進一步揭示了歐洲新興企業的技術短板:其自主研發的“天鷹座”發動機在復雜工況下的穩定性不足,一級火箭9臺發動機的并聯設計未能通過實際飛行驗證,這些技術細節的潰敗實為歐洲高端制造業退化的縮影。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歐洲工業已陷入“代工化”的陷阱。還是拿航天領域舉例,盡管伊薩爾公司宣稱要打造“歐洲版SpaceX”,但其核心部件仍高度依賴外部供應鏈。例如,火箭導航系統由美國企業提供,液氧燃料生產技術引自日本,而發射場選址挪威安島更凸顯本土基礎設施的匱乏。這種“組裝式創新”與上世紀歐洲汽車、航空業的全產業鏈掌控形成鮮明對比,標志著工業主權實質性的流失。而過往400年的歷史已經表明,當今的世界,依舊是工業時代。失去了工業,也失去了“上桌”的可能性。
當然了,歐洲的現狀,也和美國“軟性殖民”相關,冷戰時期,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將歐洲納入技術依附體系;冷戰后,北約東擴與歐盟“去工業化”政策進一步削弱歐洲自主性。更致命的是,在此之中,美國向歐洲注入了一個非常恐怕的“自我束縛”,即環保主義浪潮,幾乎掐死了歐洲工業化遺留下來的“火種”。
很大程度上來說,德國“光譜”火箭的這場失敗,恰似歐洲工業化黃昏的隱喻。當歐洲精英仍沉迷于“規范性權力”話語時,其工業根基已在去工業化、金融化與戰略短視中腐蝕殆盡。德國航空航天協調員安娜·克里斯特曼所稱的“太空旅行新時代”,在缺乏技術主權與政治共識的語境下,不過是烏托邦式的自我安慰。歐洲用實際行動,向外證明,自己的確失去了“上桌”的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