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3.29銅陵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的事故,在發生了2天,才被輿論普遍知曉,放在互聯網發生任何事件都會快速傳播的今天,讓不明真相的群眾覺得匪夷所思,又讓了解小米法務部工作習慣的人覺得理所當然。
在今天以前,相關事件的消息在網絡上的相關報道很少出現,內容多以群聊的方式傳播,社交媒體發布之后,很快就莫名消失了,包括官媒如南方都市報,4月1日的報道當晚也已經不可見了。
亦有業內人士評論認為,盡管雷軍在微博上有表態,但是多少給人事件壓不住之后,不得已的回應。
依點資訊則認為,有回應總比沒回應要好,希望事情的真相盡早公布于眾。
到目前為止,依點小編簡單針對目前的情況,提出幾點質疑:
首先就是智能駕駛系統響應邏輯存疑,小米SU7標準版的NOA功能邊界模糊:車輛在施工改道場景下以116km/h激活NOA,系統檢測障礙物后觸發減速但未明確執行車道變更或停車避險,最終在駕駛員接管后仍以97km/h碰撞護欄,暴露NOA對復雜路況的預判能力不足。
到目前為止,小米汽車官方聲明未提及AEB是否觸發,而車輛從116km/h減速至97km/h的2秒內僅依靠動能回收與制動系統,未達到AEB理論最大減速度,而小米SU7宣稱AEB可在120km/h下剎停,這意味著其聲明暗示系統可能失效或響應延遲。
根據小米汽車官網上的描述,小米汽車的高速領航輔助,“全系支持,自動加速變道、出入匝道、超車、施工避讓,長途開車更輕松,全國都能用”,下面再一行小字描述,“*配置區分車型版本,部分配置此功能需要 OTA 實現。”
因此,事故車輛小米SU7標準版的智駕功能實際表現如何,并不透明。
同時,根據官方聲明的描述,從系統提示預警到駕駛員接管,再到發生碰撞,間隔各只有1秒鐘,也就是系統發出預警到發生碰撞只有2秒鐘時間讓駕駛員做出反應,這時間遠低于國家標準《智能網聯汽車 自動駕駛系統通用技術要求》(GB /T 44721-2024)中提到:介入請求從發出發到因執行最小風險策略(MRM)而終止的時長應不小于10秒鐘的要求。
其次是碰撞碰撞后的自燃風險,小米SU7的電池包受水泥護欄沖擊后爆燃,與小米宣稱的“CTB一體化電池防護”設計矛盾,電池殼體強度或熱管理系統是否達到了極端碰撞工況標準,令人心生疑慮。
最重要的是車門鎖閉機制失效,家屬發聲質疑碰撞后車門無法解鎖,是導致車上3名受害者被燒死的主要原因。
分析人士認為,新能源汽車發生高速碰撞事故導致車門無法解鎖,已經不是個案,新勢力車企不能為創新而創新,忽視安全的基本要求,希望盡早能夠修正相關隱患問題。
危機應對的失范與輿論反噬
今年1月,小米SU7在淮安的斷軸事故,一度也鬧得沸沸揚揚,最終,小米汽車公布了完整的碰撞數據報告,讓小米汽車成功渡過2025年首次輿論危機。
而本次事件,小米汽車官方在72小時后提交的數據,且僅公布NOA激活、減速等數據,回避了AEB觸發閾值、車門解鎖邏輯等核心參數。
兩相比較下來,本次事件的說服力明顯不足。
家屬表示,在事發72小時內未獲官方聯系,被迫通過社交媒體發聲,而小米聲明強調“非車主本人駕駛”卻未回應家屬核心訴求,被輿論認為是轉移責任。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3月29日舉行的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汽車行業無序競爭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企業不惜犧牲利潤搶占市場,虛假宣傳和惡意抹黑等現象也時有發生。不僅短期內造成行業利潤下降,長期下去,還將影響技術創新、產品的質量安全,削弱產業的競爭力。
相關新聞的熱評下,小米成為熱評對象之一。
小米汽車于4月1日當晚才有對本次事件的正式回應,并且雷軍也正式微博發文回應。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終于有了回應,但是給人一種遲來的發聲、不夠誠意的印象。
技術激進主義埋下隱患
小米SU7一直以“賽道、性能”為賣點,但是忽視了對車主的安全駕駛的教育工作,加上NOA、AEB等L2+功能缺乏統一測試場景庫,例如施工改道、逆向行駛等邊緣場景未被納入強制檢驗范圍,導致車企自行定義系統能力邊界,最終應用到實際用車環境當中,無法解決車主實際遇到的問題。
經常開車的駕駛員都知道,遇到修路封道并不是低概率的情況,修路封道經常使用的警示物體之一就是錐桶和水馬,根據小米汽車官方回應的小米SU7標準版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并不能作用于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而小米汽車官網上并沒有針對此不足進行相關功能的說明。
小米汽車提出的事故車起火并非網傳的“自燃”,推測系猛烈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后,整車系統嚴重受損導致。
而從目前來看,相關電池安全認證,仍以實驗室靜態測試為主,未模擬真實道路的異形障礙物沖擊工況,相關碰撞的試驗,也是車輛斷電狀態下的碰撞測試,無法實際驗證CTB架構的潛在缺陷。
依點資訊認為,新能源汽車急需,強制搭載碰撞后高壓系統自動斷電+機械門鎖雙冗余裝置,確保乘員逃生通道;建立智能駕駛“失效案例共享庫”,要求車企上報NOA/AEB在極端場景的故障數據并限期優化整改。
推行“自動駕駛數據第三方托管”制度,防止車企篡改或隱匿關鍵信息;將施工路段、夜間低光照等納入NOA認證測試場景,未通過者不得宣傳“全場景輔助駕駛”。
依點評:
當“科技普惠”的敘事與生命權保障產生沖突時,行業亟需從“唯參數論”轉向“敬畏生命”的價值重構。消費者需要時刻保持警惕,要對技術抱有戒備之心,不要做任何商家或企業家的粉絲,盲目消費。要讓玩弄消費者的企業明白,不提供更好的服務就會被淘汰,從而迫使企業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質與服務,促進行業良性的競爭與發展。希望整個汽車行業從技術研發、用戶服務、社會責任等維度協同推進"以人為本"的轉型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