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道路上,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丟三落四,即使你反復提醒,也毫無效果;
遇到事情稍有困難,孩子就情緒崩潰,大哭大鬧;
孩子做事情常常是在你喊破喉嚨的情況下,才慢悠悠地動起來 ......
在這個精細養娃的時代,育兒難,是父母們共同的考驗。
有的父母能智慧地解決育兒困惑,有的父母面對育兒問題卻束手無策。
兩者只差,歸根結底是父母有沒有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古代有這樣一位圣賢,他算得上是一位標準的教育家,其家訓被譽為“千古家訓之首。”
他就是曾國藩。
希望今天的我們也能從曾國藩身上中汲取力量,化解育兒難題,書寫美好人生。
在沉靜上下功夫
曾國藩中了進士后,進入 了翰林院,這對于一個鄉村考生來說,無疑是至高的榮耀。
剛進翰林院的他,整日無所事事,基本是在玩耍中打發時光。
此時的他認為自己是同學中唯一的進士,得到了翰林院這樣的好職位,就是高人一等。
他會因為一言不合就跟人爆發沖突,會為了喝一次酒就傷人心,也會輕視他人拒絕交往。
漸漸地,他發現同事們個個疏離他,而且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很濃郁的學者氣息。
有一天,他幡然醒悟,自己身為進士,居然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學術,也不懂心性之學。
于是,他去拜理學大師唐鑒為師,請教學習之法、修身之法。
在唐鑒的教導下,他開始瘋狂讀書,每天寫日記,每天練習靜坐。
讀書使他立下做“圣人”之志,日記成了他自我反省的工具,靜坐褪去他浮夸焦躁的毛病。
沉靜下來的曾國藩逐漸獲得很多成就,即使身在高位忙在外地,他也要關注孩子的情況。
他堅持“日課十二條”,也給孩子們定好“八寶飯”,不求每日做多少,但求天天必親做。
長子曾紀澤放棄科舉考試,擱在那個傳統封建年代,可謂是大損前途,他不僅尊重孩子讀西學的想法還大力支持。
反觀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父母在面對孩子緩慢的進步或叛逆時難免會內心波濤洶涌。
可事實是,父母越著急上火,越急于求成,孩子的表現總是背道而馳。
教育孩子痛苦,是否是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是否是控制欲過強,需要靜心才能自省。
做從容淡定的父母,從沉靜下來審視自我的內心開始。
在意志上下功夫
看過一句話:
父母有意志,孩子才能有意志;如果父母人生迷茫,那么孩子也會不知所措。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讀書他也讀書,你躺平他也躺平。
曾國藩經常會拿自身的例子來提醒兒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戒煙。
他年少時常常學習到很晚,精疲力竭時,就吸幾口煙。
隨著時間推移,他的煙袋幾乎不離手。
在家抽煙可以,可在課堂上是不合規矩的,老師訓斥后命令他戒煙。
再加上他的理想是做圣賢,就有了戒煙的決心。
為了表明決心,他第一次戒煙時摔破所有煙具,把自己的名號改為“滌生”,意為洗滌新生。
煙可不是容易戒的,忍到第三天他就上街買煙具煙草狠抽了起來。
幾年過去,他再次決心戒煙,還當眾發誓:“要是我再不把煙戒掉,就讓神明把我處死。”
家里沒有煙草味的誘惑,他能抗住,但出門見朋友時,朋友們都手拿煙袋他又扛不住了。
兩年后,他反省自己在戒煙這件小事上都做不到,又何談成為圣賢的遠大理想呢?
第三次戒煙開始了,他毀掉所有煙具后,決定還寫戒煙日記拿給親朋好友傳閱。
為了保住顏面,他堅持了兩個月不抽煙,這次戒煙大告成功。
他為了戒煙,前前后后一共花了11年的時間。
一旦確定了志向,他就終身照著去做,比如靜坐,讀書等等 。
他的這些行為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
酈波教授說:人就像一把刀,要有磨刀石,才能越磨越鋒利。
一個人想要出人頭地,離不開在意志上下功夫。
有意志的父母會嚴于律己,不會自己刷著手機哈哈大笑而要求孩子去好好學習;
有意志的父母是自己的主人,明確人生目標后奮勇直前,從而帶動孩子向陽生長。
在情緒上下功夫
曾國藩年輕時得到咸豐皇帝的賞識后,在朝堂上多次彈劾別人,甚至呵斥皇帝,還以父親丁優要挾官職。
咸豐大怒,解除了他三年的兵權,回家守孝。
煩悶的他回到老家,得知自己的下屬在升官騰達,自己只能蜷縮在家里,心火更是旺盛。
家里的仆人、兄弟甚至弟媳都會被他罵得狗血淋頭。
在痛苦的情緒漩渦中掙扎的他拿起了老莊,細細咀嚼了幾頁后,煩悶的思緒在漸漸淡化。
讀完老莊,反躬自省,曾國藩找到了自己的問題。
他開始決定收斂自己,懂得凡事先找自己的不足,不再一味抱怨他人。
在得到機會重新上任后,他一改從前長傲多言、急躁暴性的缺點,改善了冰冷的人際關系。
看到弟弟的家書中有對他的怨言,他也會耐心解釋,并尊其所愿,還不忘夸獎字很漂亮。
二兒子曾紀鴻懶惰心急,他會耐心引導每天讀十頁書并理解透徹,還督促寫文作詩給他批改。
二兒子也寫信告知他拒絕科考,他沒有震怒而是心平氣和地問想學什么,并請老師來教。
曾國藩說:大抵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養德;不特無以養德,亦非所以保身。
意思是,如果心中總有一股抑郁不平之起,又不加疏導的話,既不利于處世,也不利于提升自己的德行,于養生也不利。
收住壞情緒,留住好福氣。
親子關系中,情緒穩定的你會收獲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
親密關系中,情緒穩定的你就是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安全的港灣;
在情緒上下功夫,是父母送給孩子最高級的禮物。
在學習上下功夫
曾國藩說:
吾輩讀書,只有兩件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
他精辟地總結了學習的的核心:進德與修業。
進德,是說堅持讀書能使人不斷進步,人生就沒有遺憾。
他一生手不釋卷,即使軍務繁忙,也讀書不輟。
因為讀書,他有了“達人” 的胸懷,品行高潔,所以許多 人杰愿意追隨他。
修業,是在某個領域深耕,就能立足于社會。
曾國藩堅持終身學習,提升了自己的為官技能。
他除了堅持修身養性的“日課十二條”,還要每天至少讀十頁歷史書籍。
在動蕩的時局下,他從歷史書籍中得到為官智慧,讓自己沒有再犯官場大忌。
他不僅自律,也要求家人在學業上努力,并希望他們能專注于一門學業,精益求精。
他時常寫家書督促兄弟們多讀書、讀好書、精讀書,并拿出銀兩送他們進課堂。
二兒子的太太非常喜歡文學與歷史,他不顧重男輕女的社會環境,在教兒子的同時也悉心教導兒媳通讀《十三經注疏》和《資治通鑒》。
父母努力學習不斷成長,便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環境。
有終身學習的父母,也就有持續學習的孩子。
拼爹拼媽,拼到最后是父母有多優秀。
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曾國藩說:人最大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曾國藩家族人才濟濟、長盛不衰,離不開他在自身教育上的勤奮。
曾以為養育孩子就是付出,現在發現養育孩子也是收獲。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不斷發現自己的過程。
養育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
當父母多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自然會變好。
點個「在看」, 跟各位父母共勉。
作者 | 伏蓉,書海暢游,筆墨生香。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