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真實案件改寫,所用人名皆為化名,資料來源:
新華網《教授案》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案件真實畫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聲明:作者專屬原創文章,無授權轉載搬運行為一律追究到底!
"譚教授今天又請假了,都第三次了!"
李榮皺著眉頭,對辦公室的同事抱怨著。
李榮是冶金大學材料工程系的年輕講師,平時最敬佩譚遠方教授的治學態度。
"老譚最近是怎么了?以前從不缺課的人。"秦主任放下茶杯,搖搖頭。
秦主任已經六十多歲,和譚遠方共事幾十年,從未見他如此反常。
"我聽說他前段時間老往河鋼那邊跑,廠里有個小姑娘..."
話音未落,辦公室的門猛地被推開。
譚教授的愛人孟麗站在門口,臉色慘白,雙手顫抖。
她穿著家居服,頭發凌亂,顯然是急急忙忙趕來的。
"出事了...他爸他...出事了..."她的聲音像是從牙縫里擠出來的。
李榮趕緊上前扶住她:"孟姐,您慢慢說,發生什么事了?"
孟麗癱坐在椅子上,眼淚奪眶而出:"老譚他...掉進鋼鐵廠的冶煉爐里了!"
這句話如同一枚炸彈,在辦公室內爆炸開來。
所有人都愣在原地,仿佛時間停止了流動。
秦主任的茶杯"啪"的一聲掉在地上,碎成了幾片。
譚遠方,57歲,冶金大學材料工程系教授,在學界享有盛名。
他為人正直,治學嚴謹,是學生們公認的好老師。
上課從不遲到早退,論文一絲不茍,指導學生耐心細致。
每年評選"最受學生歡迎教師",他總是名列前茅。
譚教授和妻子孟麗結婚三十年,育有一子,家庭和睦。
他們的兒子譚陽已在國外某知名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很少回國。
兩年前退居二線后,譚教授時間寬裕了不少。
他開始接一些企業的技術顧問工作,其中就包括河鋼集團。
河鋼是當地最大的鋼鐵企業,與冶金大學有長期合作關系。
譚教授每月去幾次,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收入頗豐。
"他最近變了。"孟麗抹著眼淚對警方說道。
她坐在派出所的椅子上,雙眼紅腫,神情恍惚。
"以前從不打扮的人,現在竟然買了名牌襯衫,還噴香水。"
"手機也總是設密碼,接電話就走到陽臺上,聲音壓得很低。"
調查人員小心翼翼地問:"您懷疑您愛人有外遇?"
孟麗眼中流露出痛苦:"我們結婚三十年了,從沒吵過架..."
她緊緊攥著手帕,指節泛白。
"可最近半年,他經常夜不歸宿,說是去河鋼做技術指導。"
"那天我在他口袋里發現了一張照片,是個年輕女孩..."
孟麗從錢包里拿出一張照片,遞給警官。
照片上是個戴著眼鏡的年輕女孩,笑容靦腆。
河鋼集團總工辦公室,調查人員正在詢問情況。
"譚教授確實是我們的技術顧問。"劉總工推了推眼鏡說。
劉總工是個瘦高的中年人,說話謹慎,眼神閃爍。
"可他一般白天來,很少晚上過來,更別說深夜了。"
"那為什么事發時他會在廠里?"警官問道。
劉總工搖搖頭:"這個我們也不清楚,沒有安排任何夜間工作。"
"趙雨薇是什么人?"警官繼續追問。
"她是我們廠的技術員,去年從冶金大學畢業,很有潛力的年輕人。"
"據說是譚教授親自推薦來的,她可是譚教授的得意門生。"
回到家中,孟麗翻出丈夫的工作日志本。
里面記錄著每次去河鋼的時間和內容。
最近三個月,去的次數明顯增多,而且多在晚上。
有幾次甚至是凌晨才回家,說是實驗出了問題,需要加班處理。
孟麗的心越發沉重,她撥通了兒子的電話。
"陽陽,你爸...出事了。"她強忍淚水,告訴兒子噩耗。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
"什么?不可能!"譚陽難以置信,"爸那么謹慎的人!"
"警方說他和一個女孩一起掉進了冶煉爐..."孟麗哽咽著說。
"我馬上訂機票回來!"譚陽的聲音充滿痛苦和震驚。
三天后,譚陽從國外趕回來,他的眼睛紅腫,滿臉胡茬。
他一下飛機就直奔家中,緊緊抱住了憔悴不堪的媽媽。
"媽,警方怎么說?為什么爸會在深夜去鋼廠?還有,他不是一個人?"
孟麗苦澀地說:"和他一起的,是河鋼的一個年輕女工,叫趙雨薇,才28歲。"
譚陽愣住了:"趙雨薇?是不是個戴眼鏡的女孩,有些內向那種?"
孟麗驚訝地看著兒子:"你認識她?"
"大學時我們系的學妹,爸的學生..."譚陽喃喃道。
他走到窗前,雙手抓住窗臺,指節因用力而發白。
"她很聰明,爸爸一直說她有前途..."譚陽的聲音低沉而痛苦。
鄰居王大媽來串門,一邊幫著收拾家務,一邊嘆氣:
"聽說那姑娘家里條件不好,是譚教授一手帶出來的高材生。"
"沒想到啊,師生竟然..."她欲言又止,眼中滿是八卦的光芒。
孟麗的手猛地一抖,杯子摔在地上,碎成幾片。
"你別聽外面亂傳,他爸不是那種人!"她激動地說。
王大媽趕緊道歉:"對對對,老譚人品沒得說,肯定是意外!"
但她轉身出門時,嘴角卻掛著若有所思的微笑。
小區里已經傳得沸沸揚揚,說什么的都有。
有人說是師生戀情,有人說是工作糾紛,更有人說是三角關系。
夜深人靜時,孟麗還是忍不住翻看丈夫的手機。
通訊錄里,趙雨薇的名字被備注為"河鋼技術員"。
短信記錄平淡無奇,都是工作內容。
"下周實驗數據請準備好"、"明天上午開會"、"資料已發郵箱"...
但有一條引起了她的注意:"今晚七點,老地方,帶上資料。重要!"
這條短信發送于事發當天下午,發信人正是趙雨薇。
孟麗的手指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
"老地方"是哪里?為什么要強調"重要"?
這條短信背后隱藏著什么秘密?
第二天,警方帶來了最新調查進展。
"我們在冶煉爐旁的平臺上發現了一個手提包。"年輕警官李明說道。
李明是負責這個案子的刑警,眼神銳利,語氣平穩。
"里面有譚教授的筆記本和一些技術資料。"
"還有..."警官遲疑了一下,"一把鑰匙,是附近一家酒店的。"
孟麗感到一陣眩暈,扶著墻才沒有倒下。
譚陽趕緊扶住母親,臉色陰沉:"警官,你是什么意思?"
"我們查了酒店的入住記錄,"警官繼續說,"譚教授和趙雨薇在過去三個月內,曾多次在同一晚上入住。"
孟麗的臉色瞬間煞白,身體微微發抖。
三十年的婚姻,難道就這樣被背叛了?
譚陽握緊拳頭,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可能!我爸不會這樣!"他激動地站起來,眼中閃著憤怒的火花。
"一定有什么誤會!他們可能只是在討論工作!"
李警官表情平靜:"我們只是陳述事實,不做判斷。"
"但從目前證據看,譚教授和趙女士確實關系親密。"
警方還找到了幾名目擊證人。
鋼廠的保安老張說:"那天晚上約11點,我看見譚教授和趙工進了廠區。"
老張是個干瘦的老人,在廠里工作了三十多年。
"他們走得很急,似乎在爭執什么。"
"爭執什么內容,你聽清了嗎?"李明問道。
老張搖搖頭:"太遠了,聽不清,但那小姑娘好像很生氣。"
另一名夜班工人回憶:"半夜我聽到3號爐那邊有喊叫聲,但工廠太吵了,沒太在意。"
這名工人叫王大勇,四十出頭,是煉鋼車間的老師傅。
"等我們發現不對勁時,已經..."他的聲音低了下去。
調查陷入僵局,現場沒有監控,無法確定具體經過。
警方傾向于認定為意外事故——兩人可能在爭執中不慎跌落。
孟麗和譚陽不能接受這樣的結論。
"孩子他爸在廠里待了幾十年,怎么可能不知道危險?"
"而且他有恐高癥,平時連陽臺都不敢靠近,怎么會靠近冶煉爐?"
譚陽也反復強調:"我爸是冶金專家,他絕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但調查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
案件即將結案時,一個意外發現改變了一切。
冶煉爐旁的平臺欄桿上,發現了幾處明顯的撞擊痕跡。
痕跡是在例行現場重檢時被技術人員發現的。
法醫鑒定,這些痕跡是由重物撞擊形成的,而且是最近產生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欄桿上還發現了纖維痕跡,與譚教授和趙雨薇的衣物相符。
"這...不像是意外。"法醫謹慎地說,眉頭緊鎖。
李明警官面色凝重:"從痕跡分布來看,可能存在外力作用。"
案件重新定性為可疑死亡,進入深入調查階段。
一周后,警方找到了決定性證據。
廠區西門的一個廢棄監控攝像頭,竟然還在工作。
這個發現純屬偶然——一名清潔工在打掃時注意到了這個攝像頭。
畫面雖然模糊,但可以看到事發時的部分場景。
深夜11:47分,三個人影出現在通往冶煉區的通道上。
譚教授和趙雨薇走在前面,后面還有一個人!
這個發現震驚了整個調查團隊。
按照之前的目擊證詞,現場應該只有譚教授和趙雨薇兩人。
第三個人的出現,完全改變了案件性質。
誰是這個神秘的第三人?他與這起事件有什么關系?
譚陽和母親被請到警局觀看這段監控。
警方技術人員調整著畫面,嘗試提高清晰度。
"雖然畫質很差,但我們盡力處理了。"技術員說著,放大了畫面。
當第三個人的臉部被放大,勉強可以辨認時...
孟麗猛地站起來,臉色慘白,身體劇烈顫抖。
"不可能...這不可能..."她雙手捂住嘴,眼睛瞪得滾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