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始建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親統大軍東征高麗。為了哀悼在這次征戰中陣亡的將士,在幽州城(今北京)東南隅修建了一座寺廟。
此寺歷時51年建成,賜名憫忠寺。后屢經興廢,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建,始稱法源寺。法源寺坐北朝南,為六院七進,規?;趾?。
它由天王殿、大雄殿、觀音閣、大悲壇、藏經樓等主要建筑組成。天王殿內供奉著布袋和尚,兩側有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中供奉著明代的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菩薩像。在大殿的兩旁排列著清代所塑十八羅漢雕像。
在大雄寶殿前矗立著明、清時期的6座石碑,其中刻于清雍正十二年的《法源寺碑》是寺史。藏經樓,也稱紫檀千佛殿,是法源寺中軸線上的最后一座大殿,為上下兩層。
在樓前,有一株樹齡數百年的銀杏樹和兩株乾隆年間種植的西府海棠。樓內陳列著紫光檀千佛和許多珍貴的佛教文物。
坐落地:北京市
結構:木與磚石結構
類型:佛寺
時間:始建于公元645年,1734年改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