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首款自主設計的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此舉標志著我國正式加入全球民用航空制造“俱樂部”。截至2025年,C919已斬獲超1400架訂單,客戶覆蓋國內外航空公司,甚至通過資源置換協議吸引了印尼、越南等新興市場。商飛公司規劃的產能目標更是雄心勃勃:2025年底總裝產能提升至50架,未來量產計劃還將再創新高,我們走到這一步用了整整18年,這個速度創造了世界工業史上的又一個奇跡。
然而,C919的“心臟”——發動機,卻長期依賴進口。其搭載的LEAP-1C發動機由美法合資企業CFM國際公司提供,這一關鍵部件的“非國產化”始終是懸在我國航空工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西方近年來頻繁以“技術安全”為由對我國施壓,發動機斷供風險如影隨形。這種“卡脖子”隱患不僅威脅供應鏈安全,更限制了我國在全球航空產業鏈中的話語權。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國內一直期待國產航空發動機的正式商用,而當下國產替代的最優選擇就是CJ1000系列航空發動機,這是我國在啟動國產大飛機研發的時候,同步啟動的項目,在2011年的北京國際航空展覽會上,CJ1000A的模型也是首次亮相,這似乎也意味著國產航空發動機上機的日子接近了。
只不過,具體時間并沒有確定,直到3月29日,《南華早報》方面傳來消息顯示,中企方面再傳喜訊,CJ1000正在驗證飛行。
這則消息一出,意味著歐洲不愿看到的情況出現了,因為CJ1000的驗證飛行意味著,很快CJ1000將替代LEAP-1C,成為C919的“心臟”,這對于我國來說,是非常大的喜訊,是我國在航空科技領域的巨大成就,在結構設計上,CJ1000A相較于LEAP-1C,更加緊湊,減少了氣動阻力,提升了飛機燃油經濟性,同時由于采用模塊化設計,所以才維護周期、使用壽命以及成本方面相較于LEAP-1C都更加具有優勢。
當然,也并不是說CJ1000A已經完全優于LEAP-1C,至少在材料工藝、燃燒效率等方面,CJ1000A相較于LEAP-1C還是有些差距的,這需要后續的迭代產品來彌補。
但是,不管怎么說,現如今的CJ1000A已經擁有了國產替代的能力,這對于國產大飛機的供應鏈安全來說意義重大。
可是,對于歐洲和西方來說,這卻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本來商用大飛機是一個龐大的供應鏈,可以帶動很多下游供應鏈企業的發展,由于歐美在航空技術領域的技術積累,所以哪怕我國在商用大飛機領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但是,對于歐美這些供應鏈企業來說,依舊影響不大,但是,現在的情況卻逐漸被改寫,隨著核心發動機實現國產替代,后續C919的國產化率會越來越高,屆時對于歐美的航空業來說,將造成巨大重創,一方面C919在搶占原本波音和空客的大飛機市場,另一方面,伴隨著C919的國產化率越來越高,歐美能夠從C919身上賺取的利潤將越來越低。
對此,外媒方面也是給出評論表示,該來的終于來了,現如今中企已經越來越不相信歐美供應鏈了,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歐美又需要中國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