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峽導報》報道,27日,被稱為“賴清德本命區”的臺南市異常熱鬧。當天來了一大批“看客”,由賴清德、蕭美琴帶隊,成員包括“美國在臺協會(AIT)”官員以及其他所謂“友邦”駐臺人士。他們來此的目的是觀摩臺島首次舉辦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實地演練”。該演練實際上就是“戰爭模擬演練”,號稱有1500人參與,其中對關鍵設施爆炸的想定為“現場傷亡人數約200人”。與以往民進黨當局只談“抗中”避談傷亡不同,賴當局直接拋出血淋淋的傷亡數字。
賴清德上臺后,延續了蔡英文時期頑固的“臺獨”立場,以所謂“新兩國論”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底線。在近日講話中,賴清德更是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賴清德以極端“臺獨”立場捆綁島內民眾,頻繁通過挑釁性言論與政策舉措,在兩岸之間制造種種麻煩,為臺灣社會、兩岸關系和國際局勢帶來了不可忽視的風險。賴清德除在島內散布“臺獨”言論、推動分裂行徑外,還勾連外部勢力“倚外謀獨”,加劇臺海局勢走向不確定性,在其上臺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其所作所為已經引發臺灣社會和大陸各界的廣泛批評。
賴清德 (資料圖)
賴清德完全撕下偽裝,把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還在臺灣島內開展了一連串的打壓舉措,其真實目的已是昭然若揭。賴清德的行為表明,他顯然正在為"兩岸攤牌"進行籌備。其一,他企圖借由"大罷免"在島內達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其二,他想通過恢復"軍事審判"來為島內的進一步動員做好鋪墊。不過,解放軍以及大陸海警不斷地在臺海開展行動,"雙層包圍圈"已然構建起來,島內的臺軍被圍困得嚴嚴實實,外部勢力也難以介入其中。
對這個情況,有美國智庫聲稱,如果要阻止中國大陸收臺,只能讓美軍啟動“常規聯合遠程打擊”,通過衛星網、偵察機、網絡戰部隊來鎖定解放軍的軍事目標,然后使用LRHW高超音速導彈等武器發起遠程打擊,從而實現“全區域的殺傷”。然而,美國智庫的這個提議,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因為他們把還沒有服役的LRHW高超音速導彈都納入這個“方案”中。而且美軍自己也承認,他們的武器庫存嚴重不足,連俄烏沖突中烏軍的消耗都無法被滿足。
美國航母(資料圖)
島內專家則洞若觀火,坦言統一的時刻已如弦上之箭,一觸即發。他們的依據在于,解放軍與大陸海警在臺海的行動愈發頻繁且有力,無論是解放軍在外層臺島以北、以東海空域的強化警戒,還是在巴士海峽的多次穿航,均顯示出大陸對臺島主權的堅定維護。而內層的“圍臺演練”,更是讓臺軍措手不及,慌亂之中倉促應戰,導彈未攜便匆匆出海,這無疑是對臺軍士氣與戰斗力的沉重打擊。
3月25號那天,4艘大陸海警船進了金門水域,執行他們的常規執法巡航。面對這種局面,臺“海巡署”還是老樣子,派出“巡防艇”跟在大陸海警后面,但不敢靠得太近。一旦大陸海警船離開他們所謂的“限制海域”,臺媒就立刻杵在那兒喊“我們把大陸海警趕跑了”。可實際上,大陸海警可是當天兩次在金門海域巡航,光是這個月,巡航次數已經達到64次。臺“海巡署”真是忙得團團轉,可又不得不派艦艇上去應對。
海警金門水域巡邏(資料圖)
未來日子里,如何復雜局勢中找到平衡,將是各方面臨重大挑戰,無論是解放軍戰略布局,還是臺軍應對措施,都不斷影響著兩岸關系發展,各方這一過程中所作出,將未來歷史中留下深刻烙印隨著兩岸關系演變,解放軍軍事行動將繼續對臺軍形成壓力,而島內輿論也將持續發酵,面對這一局勢,各方需要保持冷靜,以尋求合適解決方案,未來臺海局勢將如何演變,依然充滿變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