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芋圓
來源|貝多財經
近日,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銀行”,SH:601998、HK:00998)發布2024年年度報告。在公布自身2024年業績的同時,中信銀行也公布了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信銀行”)的最新業績。
與中信銀行的得意表現不同,百信銀行2024年的成績單則難掩失意。過去幾年,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浪潮中,數字銀行已成為金融領域的重要創新力量,而百信銀行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傳統銀行還在為網點客流量下滑焦慮時,百信銀行卻用"零網點碾壓萬億資產"的魔幻現實,揭開數字銀行2.0時代新的生存法則。
2024年作為百信銀行新三年戰略規劃的起始之年卻出現業績下滑,是業務轉型陣痛還是業績滑坡的開端?
一、用戶增速背后,是數字金融的致命陷阱
2025年3月27日,中信銀行發布2024年年度報告。2024年,中信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136.46億元,同比上漲3.76%;實現歸母凈利潤685.76億元,同比增加2.33%。相比之下,百信銀行的業績則顯得黯然神傷。
2024年,百信銀行實現營業收入46.26億元,同比增加2.03%;實現凈利潤6.52億元,同比減少23.74%。據中信銀行介紹,這是百信銀行在面對銀行業凈息差收窄、資產結構調整、發展模式轉型等多重挑戰,并加大減費讓利力度后的結果。真相是否如此呢?
截自中信銀行2024年年報
在百信銀行成立之初就利用金融科技嵌入場景生態主動了解用戶,曾創造性的提出“O+O”“B+B”理念,以連接線上和線下場景,與商業生態融合共生,走智能銀行發展模式,提供無處不在的智能服務。
通過這種線上、線下場景批量智能觸客的方式,百信銀行成功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也在獲客量方面實現了傲人突破。在2018年,百信銀行的用戶數就突破了千萬大關。此后更是陸續與各大頭部平臺尋求合作。
截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截至2019年8月,百信銀行與百度、小米、滴滴、愛奇藝、51 信用卡等頭部平臺達成生態合作,相繼落地電商、內容、租房、出行、新消費、搜索等六大類場景合作,服務用戶數超過1800萬。
事實上,這種模式的落地也為百信銀行帶來了利益變現。2019年,百信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3.73億元,同比上漲83.23%;實現凈利潤0.20億元,同比上漲104.09%。首次實現盈利,并且利潤增速驚人,用戶數量更是每年都以千萬量級的增速讓不少傳統銀行艷羨。
截至2021年末,百信銀行的總用戶規模6911萬戶,同比增長33.90%;截至2022年末,該行用戶總量達到8359萬戶,較2021年末上漲20.95%;截至2023年末,百信銀行用戶規模增至9835萬戶,較2022年末增長17.66%。
截自百信銀行2023年年報
不過隨著用戶的大量增長,百信銀行對利息收入的高度依賴也逐漸顯現。2018年至2023年,百信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占比分別為94.58%、95.57%、91.07%、94.63%、94.35%、91.91%;2024第三季度,該行的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90.16%,利息收入占比仍然居高不下。
百信銀行的貸款投入以消費貸、小微企業貸款和汽車貸為主,其中,消費金融貸款又是主力軍。截至2022年末,百信銀行普惠信貸中的小微企業貸款累計投放89億元,汽車金融業務累計投放40億元,貸款總額717.74億元。
截至2023年末,百信銀行累計投放消費金融貸款超過1800億元,貸款總額799.72億元。而消費貸款風險潛伏性的特點也讓百信銀行的業績變化處于動蕩之中。
2018年至2024年,百信銀行分別實現凈利潤-4.84億元、0.20億元、-3.88億元、2.63億元、6.56億元、8.55億元、6.52億元,同比變幅分別為104.09%、-105.15%、247.53%、149.43%、30.34%、-23.74%。
二、盈利結構單一之殤與路徑依賴困局
百信銀行的單一模式導致的高依賴現象不僅表現在貸款端,負債端同樣被波及。百信銀行的同業負債以同業存款為主,而一直以來,該行的同業存款一直是負債的主要來源。
截至2022年末,百信銀行的同業存放款項462.48億元,高出存款114.52億元,占負債總額51.68%;到2023年末,百信銀行的同業負債560.83億元,比存款多出138.77億元,占負債總額比例升至53.83%。
截自百信銀行2023年年報
進入2025年后,百信銀行發布的22則重大關聯交易有20筆為同業存款,涉及交易金額合計67.50億元,主要交易對象為中信銀行的全資子公司信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同時,百信銀行也在2025年開始發行同業存單。據2025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該行首次發行同業存單的計劃額度為150億元。
對同業存款的高依賴不僅可能讓百信銀行難以掌握定價的主動權,同時高企的融資成本也會不可避免的對百信銀行的利潤空間造成侵蝕,這也可能是百信銀行資金運用效率受限的原因所在。
據2025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2022年末至2024年二季度末,百信銀行的流動性比例分別為89.60%、89.30%、95.40%。另一方面雖然該行不良率在持續改善,但其撥備覆蓋率水平卻遠高于應有水平,并在不斷上升。
截自百信銀行2025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
2021年末至2023末,百信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1.55%、1.48%、1.36%,而撥備覆蓋率分別為274.63%、302.10%、303.76%。同時,從該行的負債結構和資產結構也看得出其資金的利用其實并不充分。
截至2022年末,百信銀行的負債總額為894.87億元,而金融投資和貸款總額為808.34億元,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106.15億元;到2023年末,該行負債總額1041.77億元,金融投資和貸款總額合計916.5億元,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108.65億元。
從資產的投入和收益結構來看,百信銀行想要從金融投資方面破局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一直以來該行的金融投資收益始終難以覆蓋金融資產投入,由此推測該行的金融投資可能一直存在成本倒掛。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百信銀行金融投資占資產總額比例為9.86%,但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合計占營業收入比重為4.81%。多番消耗下,百信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增速超出核心一級資本增速,資本充足率的下滑也難以阻擋。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該行的風險加權資產增速較2023年末上漲8.21%,核心一級資本凈額較2023年末增加7.26%;資本充足率為14.08%,較2023年末減少0.29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為10.52%,較2023年末減少0.09個百分點。
伴隨著不容樂觀的現狀,百信銀行在新團隊的帶領下開啟了“新三年戰略”,加速解綁中信銀行的進程,或許對這家"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科技銀行來說,更急迫的是思考如何該放下對規模的神話崇拜,重新思考金融科技的真正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