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分泌科,時不時聽到糖友抱怨:“住院期間每天要測7次血糖,手指頭扎破完了,這種測量頻率還要持續多久?”事實上,患上糖尿病后,測血糖就像是“家常便飯”一樣。
我想每位糖友都有這樣的疑問,每天多次測量血糖值有必要嗎?這種測量血糖的模式還要持續多久?
關于血糖測量的諸多疑問,今日推文,您不容錯過!
高血糖可通過多種機制損害人體細胞,并可導致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嚴重影響糖友健康。
測量血糖是為了解人體基礎血糖水平、評估胰島素分泌和儲備功能,并為降糖藥物種類選擇和用法用量等提供參考。
常規測量糖友血糖的根本目的是為提高血糖達標率、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在院患者每天測7次血糖是否“夸張”了點?
通常情況下,糖友入院治療是為強化降糖治療和/或治療糖尿病并發癥。由于人體的血糖值是一項動態指標,其數值與進食、運動、使用降糖藥物等存在關聯。
所以,住院期間通常要檢測糖友餐前、餐后及睡前血糖,并依據糖友血糖值個體化調整降糖藥物,助力血糖達標。
每天測7次血糖(7點監測法),屬于全天監測血糖的方法之一。除7點監測法外,臨床全天監測血糖的方法還包括5點監測法。
5點監測法:是測量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時血糖+睡前血糖;
7點監測法:是測量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時血糖+睡前血糖。
目前,臨床上使用7點監測法更為普遍。多數住院患者短期內血糖值較高,實時了解其餐前、餐后2小時等血糖數值,可為臨床醫生個體化調整降糖方案提供有效參考;對患者有益。
所以,在糖友住院期間每天測7次血糖是合理的,希望糖友們理解并配合治療。
臨床醫生說的空腹、餐前、餐后2小時、睡前血糖,糖友們是否了解其測量時間?
空腹血糖:是指≥8小時未進食情況下所測血糖值。
餐前血糖:在測量血糖時,患者未進食時間<8小時。
餐后2小時血糖:從進食第一口食物開始計時,2小時后所測血糖值。
睡前血糖:入睡時測量的血糖值。
由此可見,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兩者定義存在區別,糖友不應混淆其概念。
依據患者基礎情況、降糖方案的不同,其血糖監測頻率有差異。
未使用降糖藥物者,即通過生活方式干預的糖友,血糖測量次數較少;可按需監測。
使用口服降糖藥者,每周監測2-4次餐前或餐后2小時血糖。
使用地特胰島素、甘精胰島素等基礎胰島素者,應規律監測空腹血糖;使用預混胰島素者,應監測空腹及晚餐前血糖。
對于圍手術期、低血糖高危者、危重癥、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者,應個體化監測血糖。
另外,若糖友血糖控制平穩,其血糖監測頻率可降低;每月監測4次全天血糖(選擇5點監測法或7點監測法)即可,無需短期內頻繁測量指血糖[1]。
血糖值
血糖值可反映糖友實時血糖水平。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糖達標要求為:空腹血糖4.4-7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2]。
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是評估長期血糖控制情況的“金標準”,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應<7%。對于多次出現低血糖或無癥狀性低血糖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可控制在7.5%-8%。
在降糖治療初期,糖友應每3個月在醫院檢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在達到治療目標后,可每6月復查一次。
糖化白蛋白
可反映患者最近2-3周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參考值為11%-17%。糖化白蛋白對短期血糖的評估較糖化血紅蛋白更準確。
指血糖儀是糖友測量血糖的主要儀器,其操作簡便。市面上指血糖儀種類繁多,難以抉擇。
需要注意的是,糖友們在購買指血糖儀時,務必要選擇質量合格的產品,謹防買回“三無產品”。
此外,在使用指血糖儀期間應定期校準儀器,并更換測試條[3];以提高血糖測量的準確性。另外,隨著血糖檢測技術的發展,新型的血糖監測儀器進入了“糖友圈”。
動態血糖儀動態血糖儀直接將探頭置入糖友的上臂或腹部皮膚,糖友可通過手機程序實時掌握體內血糖水平[4]。相比指血糖儀,動態血糖儀無需多次皮膚穿刺,可提高患者對血糖測量的依從性。
小結
確診糖尿病后,頻繁監測血糖確實枯燥繁瑣,令人生厭。但是,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環節。依據實測血糖值個體化調整降糖方案,有助于糖友血糖達標,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并改善預后。
遵醫囑使用降糖藥,減少高脂高糖飲食,適當運動;有助于血糖控制達標。當糖友血糖控制較好時,經醫生評估后,就不用每天頻繁測血糖啦;糖友是否感覺輕松了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