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22時44分,一輛SU7在安徽境內的德上高速路段遭遇碰撞爆燃事故,致使車內3人全部遇難(三人均為大四學生,考試路上)。
事故發生后,家屬質疑車門鎖死、救援延遲、輔助駕駛功能失效等問題。
4月1日中午,小米發言人對該事件做出了梳理回應:
4月1日晚上,小米主負責人雷軍做出回應:
目前進度:小米成立專項小組配合調查,但尚未接觸到事故車輛,初步排除“自燃”可能,車門是否鎖死仍需進一步分析,等待進一步鑒定。
對此,網友紛紛發言:
“每年的車禍那么多,怎么不把那些車品牌報出來避避雷,到小米這里這個車撞成這樣就是小米的問題,難道其他車撞成這樣就沒有問題了嗎”
“一場普通車禍,汽車廠家只有雷總會站出來吧”
“真覺得要么就做完全無人駕駛,要么就自己老老實實認真開,搞個智駕讓人開車懈怠,高速一百多碼的事兒是能懈怠的嗎…”
“女孩家屬的回應,表示警方初步判斷車門鎖死導致三個人無法逃出火海,那么車為何會自燃,是哪兒出的問題呢?希望小米能正面回應這個問題”
“開車睡大覺?不明白為什么有人會敢把方向盤交給輔助智駕?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車主都不能把安全交給輔助智駕,這是對自己安全的負責,也是對他人安全的負責!”
網友評價兩極分化:質疑與理性并存
質疑派:技術缺陷與責任逃避
家屬和部分網友指出,事故后車門未解鎖,導致被困者無法逃生。此前,小米曾以“鎧甲籠式車身”“防彈電池”等為賣點,雷軍更用“扔西瓜”實驗強化安全形象。然而事故中,車輛高速碰撞后電池爆燃,車門鎖死疑云未解,讓公眾對“技術神話”產生信任危機。盡管小米手冊提到“應急機械拉手”,但燒毀車輛是否因電路故障導致機械裝置失效仍存疑。
另外,事故發生時車輛處于NOA(自動輔助駕駛)狀態,系統雖檢測到障礙物并減速,但駕駛員接管后仍以97km/h撞擊水泥樁。網友質疑:“輔助駕駛是否過度宣傳,誤導用戶放松警惕?”
最后,有網友認為事故消息被延遲曝光,質疑小米“壓熱搜”,直到家屬發聲才引發關注。
理性派:等待調查與肯定回應
從公關反應來說,小米反應速度獲認可:目前劇官方消息,小米30日派專項組趕赴現場,31日提交車輛數據,雷軍公開承諾“不回避”,被部分網友視為車企責任擔當的標桿。
但也有聲音指出,此次事故可以看出,輔助駕駛系統無法識別錐桶、水馬等障礙物是行業通病,用戶需清醒認知“人機共駕”的邊界。
同時,大部分網友呼吁避免情緒化審判:“在EDR數據和警方結論公布前,過度揣測只會傷害家屬和企業。”
車禍定責:該找車企、交警還是駕駛員?
車企責任:技術缺陷還是宣傳誤導?
近年來推出的智能駕駛車輛,車企常將輔助駕駛包裝為“接近自動駕駛”,網絡上以及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車主躍躍欲試甚至將自動駕駛放在行駛首位,以至于讓很多人忽略一個問題:自動駕駛遠不如自己手握方向盤來的安全。
特別是很多車企都有提到這樣一句話:說明書強調“需全程監管”。
以至于讓不少網友反應過來,此次事故中,小米SU7標準版的AEB功能明確不響應錐桶、石頭等障礙物,用戶是否充分知情?
責任判斷上,若事故與車輛缺陷(如電池防護不足、電子鎖故障)相關,車企需承擔產品責任。例如,小米SU7的“倒置電芯”技術曾被宣傳為行業標桿,但事故中電池爆燃卻暴露了極端場景下的風險。
另一方面,車企有義務公開技術局限,而非僅用“免責條款”規避風險。雷軍承諾“用行動回應”,或為行業樹立透明度標桿。
駕駛員責任:過度依賴還是操作失誤?
事故數據顯示,駕駛員在NOA發出警報后1秒接管,但碰撞前車速仍達97km/h。在施工改道的復雜路況下,人為判斷是否足夠及時?這需結合駕駛者經驗、路況認知綜合評估。
交警與第三方:真相的唯一出口
最終責任認定需依賴EDR(車載事件記錄儀)數據、道路監控和車輛殘骸分析。銅陵市已成立專案組,第三方權威結論才是平息爭議的關鍵。
智能駕駛故而吸引人,但道路安全只有方向盤得掌握在自己手里才算真的安全。
期待警方與第三方機構的最終報告,愿逝者安息,生者警醒。
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