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中期,誕生了一名女詩人,她六歲就能出口成詩,卻遭到了父親的嫌棄。
父親認為她如此早慧是不祥之兆,便讓她出家為尼。最后她被皇帝杖責而死……
她在這一生中到底做了什么,會讓她遇到諸多不順?
這位誕生于唐中期的女詩人,她有一個極其“中性化”的名字,叫做李冶。
因為在我們現代人眼中,多將這個“冶”字和“冶煉”聯想在一起,頗有幾分“鋼鐵洪流”的意味。
不過在古文中,“冶”字卻有華麗美艷的之意,而李冶這個名字正是說她容貌美艷。
比起這個名字,歷史上大多稱她的字號,為李季蘭。
她出生在江南蘇浙一帶,父親是當地豪紳士族,學識非常高。
可能受父親的耳濡目染,李季蘭三、四歲就能讀書認字,五、六歲時便可行詩作賦。
見女兒如此聰慧,李父自然非常高興,經常帶她出席各種場合。
有一次,夜逢驟雨,院中的薔薇花因為沒有提前用竹竿架好,被拍打得凌亂交錯。
經過一夜風雨,第二天李季蘭見到此景,便隨口作了一首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這首詩正好被李父聽到,他覺得女兒小小年紀,竟然如此慧黠,長大后肯定會惹出亂子的。甚至,他還生出了讓女兒前往寺廟,孤守一生的想法,但這也僅是最后的辦法。
從此之后,李父便對女兒嚴加管教,希望她能重回正道。
可能有些讀者覺得李父反應有些過激。
如果是自己五、六歲大的女兒能寫出如此詩句,高興還來不及呢,怎么會擔心呢?
這主要還是因為古今文化差異造成的,如果換一種說法,或許很多讀者就能心領神會了。
比如家中小孩子去學校讀書,晚上放學歸家時嘴里哼唱的不是“床前明月光”,而是各種“談情說愛”的流行歌曲。
這時候不用多想,家長就知道孩子在學校大概率沒好好讀書。
而李季蘭隨口脫出的這首詞,其中的“經時未架卻”,里面暗含著“未嫁”之意。
而下面一句“心緒亂縱橫”,則有女子獨守深閨,一“心”思念夫“婿”的意思。
如果此時的李季蘭十五六歲,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畢竟少女情愫暗動,這是人之常情。
關鍵此時她才五、六歲,這很明顯,這首詩并不符合這個年紀應該有的情感,肯定在書房看了什么文章。
令李父沒想到的是,在他嚴加管教下李季蘭反而更加叛逆,十一、二歲時就如同成年女性一般,對男女之事多有談及。
于是,李季蘭就被父母送到山上道觀,希望在道觀中她能收斂幾分……
李季蘭來到寺廟中,她拜寺中僧尼為師,每日吃齋念佛,讀書識字,有時候還會做接待香客的工作。
因她行為灑脫,樣貌美艷,再加上自幼聰慧,所以深得寺廟僧尼喜歡,更是深受往來的香客的喜愛。
在這些香客中,自然有精通琴棋書畫之人。
而李季蘭在這些香客身上,逐漸學習了古琴和書畫,一度成為遠近聞名的小才女。
身為女子的她,偏偏不愛與女子同游,而喜歡混跡于男子之中。
她這種行為,難道不會招致寺廟僧尼的指責嗎?
如果放在其他朝代,李季蘭肯定會惹上不少罵名,但這是唐朝,未婚女子和男子往來密切并不會有不妥的說法。
畢竟著名的太平公主和玉真公主都曾經出家為尼,也和一眾男性臣子和文人走得親近。
尤其是玉真公主,大詩人王維和李白都給她寫過很多詩詞,表示愿意親近她。
而在唐宋時期,寺廟說是清修之地,其實里面更像一個交際場所,文人墨客百無聊賴之際就會去寺廟聊天喝茶。
比如宋朝大詩人蘇軾,就經常找僧人佛印插科打諢,用來排解心中苦悶。
相對保守的宋朝都如此,更別說思想更開放的唐朝了。
李季蘭雖然身在寺廟,但經常和一眾男性香客談天說地,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僧人皎然和茶圣陸羽。
僧人全名釋皎然,因為長相清秀,文采斐然,所以深受李季蘭的喜歡,兩人經常在一起聊天賞月。
而當時年紀更小的陸羽,則是所謂的“電燈泡”,經常出現在兩人之間。
如果回到那段時期,就能經常看到一僧一尼一少年,三人借著月光坐竹亭,品茶賞花聊風情。
結果聊著聊著,李季蘭便對釋皎然暗生情愫。
面對李季蘭的“芳心暗度”,釋皎然用“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婉拒了對方。
對于自己的一廂情愿,李季蘭只好長嘆,說自己是“禪心已如泥沾絮,不隨東風任意飛”……
對于初次感情的失利,李季蘭并未悲痛太久,沒過多久,她又和年幼的陸羽走得親近。
陸羽因為相貌丑陋,幼年被父母遺棄,成為一名棄嬰。
后來,他被寺中僧侶抱回寺廟撫養。
所以,陸羽雖然是在寺廟中長大的,但他并不是僧侶。
他最開始與年長幾歲的釋皎然相熟,后來才認識了在寺中做尼姑的李季蘭。
兩人皆喜歡品茶,所以成為至交好友。
而在李季蘭表白皎然無果后,她便和陸羽走得更近了。
只可惜陸羽無父無母,身無長物,且樣貌又不得李季蘭心意,兩人便一直以摯友的關系相處。
過了一段時間后,李季蘭又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那人便是唐朝詩人朱放。
朱放年少有才,而且樣貌英俊,自然深得李季蘭的喜愛。
兩人一度交往甚密,甚至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可朱放出身豪門,又考取了功名,日后是要官至高位、迎娶大家閨秀的,自然不肯與李季蘭廝守終身。
見自己是一廂情愿后,李季蘭選擇徹底放飛自我,開始頻繁與男子往來。
為此,李季蘭又結識了一眾文人,其中就有閻伯鈞和李長卿等詩人……
她和這些文人墨客經常坐在一起飲茶作詩,如同男子一般暢談風月。
而她的文采和美貌也深得天下才子的崇拜,在口口相傳下,她的名聲竟然傳進了唐玄宗耳中。
最終,李季蘭竟然接到玄宗圣旨,邀請她入宮面圣。
來到皇宮后,她不僅讓李隆基為之神魂傾倒,還讓一眾臣子刮目相看,都說她有天仙之姿。
可惜好景不長,天下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玄宗只顧自己逃亡,將她留在長安城內。
這段時期,她先后依附于叛軍,為了活命,還給叛軍頭領寫了不少詩詞。
可是,沒過幾年長安城內的叛軍又被唐德宗趕了出去。
唐德宗進入長安城后,得知李季蘭曾為叛軍寫過詩詞,便命人將其處死。
于是,一代才女便殞命于亂棍之下。
就像她父親預料的那樣,因為過于早慧而深陷世俗之中,最終被欲望迷失了雙眼。
最后又因親手寫下的詩詞遭遇禍事,殞命于亂世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