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始建于公元7世紀,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后聯姻的尼泊爾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修建。
大昭寺先后被稱為“惹剎”、“邏些”等,在公元9世紀時改稱“大昭寺”,意思是“存放經書的大殿”;清代時又被稱為“伊克昭廟”。
它是西藏地區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漢藏結合木結構建筑。大昭寺最初只有8間殿堂。15世紀,宗喀巴在此建立了喇嘛教格魯派,寺廟的香火日漸繁盛。17世紀時,五世達賴喇嘛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成為現今模樣。
大昭寺的主要建筑為經堂大殿,殿高四層,建筑構件為漢式風格,屋檐和柱頭的裝飾是典型的藏式風格。
大殿的一層供奉著珍貴的釋迦牟尼金像,它是由文成公主帶入西藏的。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在二層。三層為一個天井,是一層殿堂的屋頂和天窗。四層正中為四座金頂。
佛殿內外和四周的回廊是壁畫,面積達2600余平方米,壁畫題材包括佛教、歷史人物和故事。
坐落地:西藏拉薩市
結構:木結構
尺寸:總占地約1.3萬平方米
類型:佛寺
時間:始建于公元647年,17世紀擴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