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國陷入了長達三年的自然災害,這對國家和人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沖擊,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首先要確保人民有飯吃才能生活下去,于是中央政府不斷的尋求解決之道。
這次自然災害對中國農業的沖擊最大,連續的天災導致糧食產量嚴重減少,災荒蔓延,農民的生計關系著國家的穩定發展,中央領導人積極的探討,希望能找到應對災害的有效方法。
1962年7月,陳云寫信給毛主席,表示已經找到解決農業問題的辦法,希望與毛主席當面商談,也正是因為這一次會面,陳云的命運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改變。
陳云對農業問題一直都是非常關心,他不斷深入基層進行調研,總結各地經驗,接著寫信給毛主席,他提出只需一個小時的面談時間,毛主席收到信后十分的重視,馬上回復愿意會面。見面以后,陳云在與毛主席的談話中,并未引起主席不滿,然而第二天陳云提出自己的方案后,毛主席卻顯得十分憤怒。
陳云提出的方案是將土地分配給個人,從而實現個體經濟,這樣能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可以盡快的恢復農業生產,同時還能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毛主席聽完后不予支持,認為這樣做會破壞集體主義,導致人民公社解散,這不僅是改變經濟制度,還影響到中國未來的發展。
陳云的提議是進行基層調研后,才決定提出的,沒想到主席會持有反對的態度,陳云認為只有個體擁有土地,才能激發人民的積極性,他的建議也是出于,對人民生計考慮,因為當時中國的農業問題確實非常嚴重。
糧食產量持續下降,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尋找解決糧食問題的辦法,像是安徽地區就實行了包產到戶制度,不過他們還依然維持集體經濟,陳云經過慎重的考慮后,才決定向毛主席提出這個方案。
在提出之前,陳云跟其他中央領導也商議過,他想要搞田到戶,跟當時的集體化完全相反,因此他們都提出了反對意見,希望可以從長計議再想其他的辦法。
陳云認為自己與毛主席關系良好,且之前曾提出建議也被采納,因此相信毛主席會認真考慮,于是仍然決定向毛主席提出,結果卻出乎意料,毛主席不僅不支持,還批評了他,最終導致陳云被調離中央。
因為毛主席覺得,那時候中國剛遭受了自然災害,發展農業還得慢慢來,不能急功近利,否則就會打亂農村合作發展的經濟,脫離了原來的軌道,最后就不像社會主義了,陳云的主意有點太過超前,根本不切實際。
一直到1972年,陳云又重新回到中央擔任周總理的助手,在調離的這些時間里,陳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錯誤,他意識到了主席的良苦用心,是自己沒有考慮到國家的實際情況,操之過急了。
陳云在后來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的帶領國家走向繁榮,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中國的農業政策方向,并促使人們更加審慎地考慮國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