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史?趙孟頫傳》中有記載這么一則典故,他說趙孟頫能日書萬字,說的是趙孟頫學書法的經(jīng)歷有多用功,他每天臨寫智永千字文10遍,故而一日能書寫萬字,這一舉措堅持了60多年方得以成為一名宗師。
而在《輟耕錄》中曾記載過:“公(孟頫)自題云:仆廿年來,寫《千文》以百數(shù)”。
這一則典故讓人信以為真,而當時也有一個人深信不疑,他對趙孟頫崇拜之高,不僅要學習他的書風,更要比他更勝一籌,趙能日書萬日,吾定當能日書三萬字。
此人就是康里巎巎[náo],他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出生于元貞元年的蒙古族康里部。其家世顯赫,父親不忽木官至宰相。雖為 “蒙古大漢”,但康里巎巎漢化極深。自小,父親便為他延請大儒啟蒙,并請奎文閣學士教他書法和繪畫。
最終完全漢化,更是對漢人書法文化喜愛之深,他從趙孟頫、鮮于樞學起,沿著書法的歷史長河逆流而上,繼而學習宋四家、顏真卿、懷素、張旭,并由唐入晉,直追晉人。
趙孟頫的書法對他影響深遠,然而,康里巎巎并不滿足于亦步亦趨地模仿,他將趙孟頫視為挑戰(zhàn),立志在書法的道路上超越前人,就連日書萬字這一壯舉,他也要更勝一籌,宣稱自己一日能寫三萬字。
好了,說到這里該解釋一下日書三萬字是一種什么概念,一天24小時換算成分鐘是1440分鐘,也就是日書萬字最少不能低于1分鐘寫21個字,且是24小時不停的狀態(tài)之下。
所以我覺得不太現(xiàn)實,我電腦打字平均一分鐘40個字左右,尚且無法做到長時間一直打字的狀態(tài),也是需要消耗體力的呀,更何況是手寫的呢。
且不說長時間書寫對體力和精力的巨大消耗,單是保持書寫的質(zhì)量和藝術(shù)水準,就幾乎難以做到。康里巎巎所言,或許帶有一定的夸張成分,意在表明自己對書法的熱愛和超越常人的決心。
雖然 康里巎巎是 “蒙古大漢”,但他的書法卻一點也不賴,在元朝上他的書法被稱為是 “元人草書第一”,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 鮮于樞,這里的元人應指的是不包漢人之內(nèi)。他的傳世之作雖然,但卻是經(jīng)典之作,例如此作 《張旭筆法卷》。
此作是他在元至順四年間完成的,那時的 康里巎巎 38 歲,正值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此作全卷縱 35.8 厘米、橫 329.6 厘米,共 100 余行、1000 余字,字徑大小約 2 厘米。
內(nèi)容是對張旭筆法的闡釋與理解,見解獨到準確,堪稱 “文書雙絕”。在創(chuàng)作上,此作在張旭筆法的基礎(chǔ)上,兼收王羲之、孫過庭筆意,并以小草寫成,為后人學習晉唐宋元正宗草法提供了絕佳范本。
他是元人少有的能真到學到張旭的筆法要領(lǐng)之人,他在此作中康里巎巎下筆輕柔細致,筆鋒順勢而入紙面,運筆始終保持中鋒。
寫出的筆畫剛勁有力,圓融成熟,就像舞臺上靈動的舞者,姿態(tài)飄逸、優(yōu)美動人。在筆畫相連的地方,線條牽絲引帶,轉(zhuǎn)折的時候巧妙地運用絞轉(zhuǎn)筆法,線條飽滿圓勁,如同彎折的金釵般充滿力量感,美得恰到好處。
再看單個字,每個字都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塑造形態(tài),有的字重心不穩(wěn),有的字高低不同,有的字大小各異,卻又和諧統(tǒng)一,如同激昂澎湃的樂章,動感十足。
從整幅作品來看,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安排得當,墨色有干有濕,一點沒有狂躁怪異、低俗的感覺,處處都顯露出康里巎巎在書法上的嫻熟功底與高雅品味。
對此,您怎么看?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zhuǎn)內(nèi)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