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四川自貿試驗區迎來了輝煌奮進的第八個年頭。作為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8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把自貿試驗區作為奠定長遠發展格局和推動全面開發開放的引領性工程加以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決心大、動力足、成果豐,造就了8年的輝煌成就。
基于四川打造“兩高地兩基地一屏障”和“一極一源”的使命任務,四川自貿試驗區踐行使命擔當,在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探索開放新路徑,深入實施提升戰略等方面繪藍圖、譜新篇,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國家試制度
引領性工程結碩果
8年來,四川自貿試驗區始終牢記“為國家試制度”的歷史使命,大力開展差異化、首創性、集成式改革,自貿試驗區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實踐熱土。
“當前我國進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的新階段,四川自貿試驗區在助力四川打造‘兩高地兩基地一屏障’方面起到開放引領窗口的作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劉向東如此評價。
劉向東表示,自貿試驗區通過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強化陸空聯運優勢優化通關流程、創新監管模式,積極在金融開放、監管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型開放領域探索差異化改革開放措施,為四川搭建國際合作平臺和提升開放能級提供有力的支撐,有力有效吸引優質外資項目落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助力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向高端延伸,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
數據成果驗證了8年的輝煌過往。8年來,四川自貿試驗區已累計新設企業超33萬家,是掛牌前的16.5倍;外貿進出口額超7500億元,年均增長14.8%;外商直接投資近55億美元,占全省比重由掛牌初的4.3%上升到13.6%。中央賦予的159項改革試驗任務全面實施,探索形成800余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14項在全國復制推廣,155個案例在省內復制推廣。2024年9月,全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工作現場會在四川召開,這既是對四川自貿試驗區過往成績的高度認可,更是對未來發展的殷切期許。
四川自貿試驗區錨定“四區一高地”戰略定位,改革試驗任務全面實施。通過差異化探索和系統性改革,全面實施159項國家改革試驗任務,形成了一批全國領先的經驗成果,是“為國家試制度”的應有之義。
從建設成果來看,四川自貿試驗區在成都落地全國首個“知識產權類型化案件快審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升40%;川南臨港片區積極探索“多式聯運一單制”,物流成本降低25%,推動內陸與沿海沿江協同開放。建成“自貿試驗區+高新區+綜保區”三區聯動平臺,吸引微軟、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設立研發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8%。全面實施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負面清單由95項縮減至27項,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32%。建成國際貿易“單一窗口”3.0版,通關時間壓縮至全國平均水平的1/3,2024年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突破1300億元,居內陸省份首位。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累計結算規模超1.2萬億元;首創“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降低30%。針對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推出“證照分離2.0”“一業一證”等改革,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0.5個工作日。智慧稅務系統實現“一鍵退稅”,退稅效率提升70%。“關銀一KEY通”川渝通辦集成化改革、綜合保稅區一線進區貨物即到即入模式入選商務部全國自貿試驗區新一批“最佳實踐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
四川省商務廳廳長惠朝旭表示,自貿試驗區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要正確研判自貿試驗區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找準四川在全國全省自貿發展大局中的定位,堅定信心,鼓足干勁,深入落實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努力推動自貿試驗區建設再上新臺階,為加快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地方謀發展
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瀘州港是四川第一家水運開放口岸、第一批進境糧食指定口岸、進口肉類指定監管場地。四川瀘州港務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蒲俊峰表示,自貿試驗區的重要作用便是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提升港口的整體運營效率和效益,促進周邊臨港工業以及相關服務業發展。
“自貿試驗區通過先行先試的政策,為我們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加自由和開放的經營環境。借助自貿試驗區政策紅利,不僅可實現啟運港退稅、保稅加工等功能,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權和創新空間。”蒲俊峰表示。
四川自貿試驗區堅持把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作為重要著力點,把產業引領作為基礎支撐,以改革創新賦能產業新領域新賽道,由此帶來產業在自貿區域內的快速集聚健康發展。
對此,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表示,四川自貿試驗區要抓住服務化和高技術化這兩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加快培育有自主品牌、有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頭領軍企業,引領四川的開放發展和創新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帶動。
以創新驅動,以差異化賦能,四川自貿試驗區長期以來著力推動區內航空維修、數字創意、生物醫藥、現代物流等特色產業創新發展,不斷增強四川自貿試驗區產業發展的能級和后勁,引領帶動全省產業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
目前,四川自貿試驗區航空維修已經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航空維修產業集群。航空維修創新“綜保區零部件便捷出區監管模式”,川航、商飛等20余家航空維修企業年產值超70億元;空客獲批綜保區外保稅維修業務試點。數字經濟貫通成鏈,依托網絡游戲屬地管理試點加速數字產業由創意變效益,騰訊、完美世界等600余家游戲企業年營收超800億元,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四川自貿試驗區的一張亮麗名片。生物醫藥也提速壯大,攻堅研發用進出境特殊物品“關地協同”監管和“白名單”認定模式,服務生物醫藥企業超3000家。同時,全國率先推動汽車用動力鋰電池鐵路運輸試運行,2024年11月宜賓港成功實現“川黔渝”三地同步全國首發試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運輸服務和保障。
為保障區內產業發展能級高、后勁足,四川自貿試驗區積極推動國際運輸通道建設,提升四川與國內外的物流聯通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輸效率。落實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一體推進外商投資制度探索和成都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吸引一批重大外資項目強勢入駐,為四川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此外,四川自貿試驗區還集成涉外法律服務體系,護航企業“走出去”,提升行政服務效能,激發市場活力,讓企業能夠更加便捷地開展經營活動。
“我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自貿試驗區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各方面的變化,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愛派克斯成都分公司總經理何文表示,得益于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制度優勢,企業能明顯感受到地方政府部門在推進貨物貿易通關便利化政策創新中能夠更快滿足企業的需求。
為開放探新路
內外聯動協同升級
“四川自貿試驗區應該抓住向西開放,擴大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同時結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不斷拓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打造西部對外開放的高地。”張建平表示,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重視不斷提升對外貿易的規模和結構的優化,以要素的國際合作和市場的國際合作,雙向推動四川自貿試驗區邁上新臺階。
四川自貿試驗區躬身實踐“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戰略”,聯動探索對內對外開放新路徑。在省內深化自貿試驗區與五大經濟區的改革聯動,在省外與兄弟省份共同開展聯動試驗、互補試驗、協同試驗,有效服務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立體全面開放格局。
作為自貿試驗區瀘州綜合保稅區內的企業之一,四川新康意眾申新材料有限公司深切感受到了自貿聯動紅利。公司董事長張儀表示,公司將積極融入開放功能平臺,聚焦綜保區等開放平臺政策優勢,借助“自貿試驗區+綜保區+港區”的區位疊加優勢,利用瀘州港水、鐵口岸同場監管的便利條件,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在全國首創協同改革先行區模式,引導省內具備條件的國家級開發區、經濟功能區、縣域行政區參與自貿試驗區改革。目前已經設立2批13家協同改革先行區,同步下放三批146項省級管理權限,探索形成56項制度創新成果,推動外貿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將自貿試驗區的改革紅利輻射到更廣泛的區域。
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建設近五年來,兩地系統謀劃更加聚焦,聯動創新更加務實,協同發展更加緊密。
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一體化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2023年,兩地聯合發布《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深化改革創新行動方案(2023—2025年)》,在貿易、物流、產業、平臺、營商環境等五大領域開展聯動試驗,形成“關銀一key通”川渝一體化模式、一體化稅收管理模式等8項跨區域制度創新成果。中歐班列(成渝)實現“統一品牌、整合數據、協同機制”,聯合簽發鐵海聯運“一單制”提單4500單。川南渝西12個自貿協同聯動區域管理機構共同簽署《聯盟擴盟框架合作協議》,深化川南渝西毗鄰區域協同開放。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鄧富華建議,加強川渝自貿試驗區政策協同,要積極探索跨區域產業投資稅收分成機制,構建跨境數據流動、服務業開放、生物安全等領域的風險預警與防控機制,加強中歐班列(成渝)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互聯互通,積極推進國際鐵路運單物權化試點等。
此外,四川自貿試驗區與云南等6方簽訂《中老鐵路多式聯運“一單制”協同開放發展合作協議》,積極落實《中西部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發展合作協議》,牽頭舉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發展論壇。積極發起長江經濟帶自貿試驗區聯盟倡議,共建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加強與先行自貿試驗區之間的全產業鏈創新互動等,不斷拓展省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同時,為密切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市場影響力,四川自貿試驗區還積極參與“全球自由貿易區(港)伙伴關系倡議”,持續開展“魅力自貿·開放四川”鏈動全球系列活動;借力2024年“鏈動全球”新疆活動平臺,促進向西開放,不斷提升四川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為提升謀未來
迸發高歌猛進動能
8年來,四川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賦能深化改革,以政策更新促進貿易便利,以法治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取得的長足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俱往矣,未來的發展藍圖也已繪制,2025的目標旗幟已經樹立:“力爭在全國復制推廣3項及以上制度創新成果,區內新增企業超過4萬家,外商直接投資全省占比25%以上,貨物進出口突破1500億元。”
“未來,我們將認真落實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圍繞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注重系統集成、加強整體謀劃,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推動集成賦能和創新發展,推動自貿試驗區制度型開放水平、開放型經濟質量全面提升。”四川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張建平建議,需要對標國內的發達省份和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加快在四川自貿試驗區復制推廣應用,同時也要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去探索特色的貿易投資便利化以及吸收利用外資等方面的好的經驗、做法、商業模式。
“聚焦自貿提升,下一步四川自貿試驗區需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改革開放,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進一步深化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強化新出臺政策的公平競爭審查,探索數字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與維權機制等;同時進一步放松要素流動的規制,提升國際要素流動便利度,暢通國際運輸通道,便利人員跨境流動,在數據跨境流動領域先行試點等。”劉向東亦提出,還要推動區域協同制度創新,探索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標準,推動標準銜接互認,加速構建與國際規則深度銜接的制度型開放體系。
誠然,在四川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已經開始深入實施,《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對接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意見》《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對標領航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發布為企業提供了政策保障。未來,將持續落實《方案》和《意見》,推進制度創新,探索“首創”行動和“首次”舉措評估;還將研究制訂相關舉措文件,聚焦貿易投資便利、金融科技創新、產業集聚發展、數據安全流動、開放通道拓展等重點領域,形成新一輪先行經驗。
具體來說,一是開展對標領航行動。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貿易便利、產業集聚、金融創新、政府治理、法治服務“五大領域”,加強改革攻堅,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二是實施產業引領工程。瞄準數字創意、低空經濟、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前沿高端產業開展集成攻堅,打造自貿產業發展高地。三是深化協同聯動。持續開展“魅力自貿·開放四川”鏈動全球系列活動,推動和參與“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等協同合作,與重慶共同建好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共推新一批制度創新成果。深化協同改革先行區建設,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增強改革聯動效應。
四川自貿辦專職副主任吳舸表示:“八年的發展,四川自貿試驗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未來更是充滿機遇與挑戰。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四川自貿試驗區將繼續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舉措,在全球經濟舞臺上展現四川風采,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四川力量。”(伊 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