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住建部正式發布了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范》(以下簡稱《住宅新規》),這個新規可是個大動作,它將在2025年5月1日開始實施。咱們以后買的新房子,都得按照這個新規來建,這可真是讓人期待!
這個《住宅新規》從基本規定、居住環境、建筑空間、結構、室內環境、建筑設備這六大方面,都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咱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要求到底有哪些亮點!
先說建筑空間,這可是咱們最關心的。新規里說了,新建住宅建筑的層高不能低于3米。以前很多房子的層高都是2.8米,有時候裝修吊個頂,就顯得特別壓抑?,F在好了,層高提高到3米,以后住起來肯定更寬敞、更舒服。
還有臥室的使用面積也有規定,不能小于5平方米。兼起居室的臥室使用面積得更大,不能小于9平方米。臥室的短邊凈寬也不能小于1.8米,這樣咱們放床、放柜子就更方便了。
新建住宅的室內凈高也有要求,臥室、起居室的室內凈高不能低于2.6米,局部凈高不能低于2.2米,而且局部凈高低于2.6米的面積,不能超過室內使用面積的1/3。這樣一來,咱們住房子就不會覺得壓抑了,空間感會更好。
廚房和衛生間的室內凈高也不能低于2.2米,廚房的使用面積不能小于3.5平方米。這些規定都是為了讓咱們住得更舒服、更便利。
再說說過道,套內入口過道的凈寬不能小于1.1米,通往臥室、起居室的過道凈寬不能小于1米,通往廚房、衛生間、貯藏室的過道凈寬不能小于0.9米。這樣一來,咱們在家里走來走去,就不會覺得擁擠了。
戶門的通行凈寬也有規定,新建住宅建筑戶門通行凈寬不能小于0.9米,既有住宅建筑改造戶門通行凈寬不能小于0.8米。臥室門的通行凈寬不能小于0.8米,廚房門和衛生間門的通行凈寬不能小于0.7米,還得預留無障礙改造的條件,這些都是為了讓咱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說到陽臺,新規里也有詳細要求。陽臺欄桿的凈高不能低于1.2米,還得采取防止攀登的措施。各套住宅之間毗連的陽臺,得設分戶隔板。這樣既能保證安全,又能保護咱們的隱私。
臨空外窗的窗臺距室內地面的凈高小于0.9米時,也得配置防護設施,防護設施的高度從室內地面或可登踏面起算,不能小于0.9米。凸窗的防護設施也有詳細規定,這些都是為了咱們的安全著想。
公共空間方面,新規也沒忽略。設有公共走廊時,走廊凈寬不能小于1.2米,凈高不能低于2.2米。當設置封閉外廊時,還得設可開啟的窗扇。公共樓梯也有詳細規定,梯段凈寬、樓梯井凈寬都有要求,還得采取防止人員墜落和兒童攀登的措施。
說到電梯,這可是新規里的一個大亮點。新規要求,最高入戶層為四層及四層以上,或最高入戶層樓面距室外設計地面高度超過9米的住宅建筑,每個住宅單元至少得設置1臺電梯。最高入戶層為十二層及十二層以上,或最高入戶層樓面距室外設計地面高度超過33米的住宅建筑,每個住宅單元至少得設置2臺電梯。這樣一來,咱們以后住高樓就不用擔心爬樓梯了,出行肯定更方便。
而且電梯的轎廂門凈寬也有要求,不能小于0.9米。采用寬轎廂時,轎廂的長邊尺寸不能小于1.6米,短邊尺寸不能小于1.5米;采用深轎廂時,轎廂的寬度不能小于1.1米,深度不能小于2.1米。電梯緊急呼叫按鈕的中心距地面高度也得是0.85米。
既有住宅建筑加裝電梯也有規定,不能影響建筑結構安全性和正常使用功能。加裝電梯的載重量不能小于320公斤,轎廂門凈寬不能小于0.8米。
公共出入口方面,新規也有詳細要求。每個住宅單元至少得有1個無障礙公共出入口,公共出入口的外門通行凈寬不能小于1.1米。當外門為雙扇門時,至少得有1扇門的通行凈寬不小于0.8米。這些規定都是為了方便咱們出行,特別是那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
公共出入口位于陽臺、外廊及并樓梯平臺的下部時,還得采取防止墜物傷害的安全措施。公共出入口上方得設雨篷,雨篷的寬度不能小于門洞的寬度,雨篷的挑出長度得超過門扇開啟時的最遠點,且不能小于1米。
外廊、室內回廊、內天井、室外樓梯及上人屋面等臨空處也得設防護欄桿,欄桿凈高不能低于1.2米;欄桿還得有防止攀登和物品墜落的措施,欄桿豎向桿件間的凈距不能大于0.11米。這些規定是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讓咱們住得更安心。
公共出入口內外、公共走廊、公共樓梯、電梯廳等處的地面也得采用防滑鋪裝,地面靜摩擦系數不能小于0.6。這樣一來,咱們在這些地方走路就不會滑倒了,安全性肯定更高。
結構方面,新規也有嚴格要求。住宅建筑結構的安全等級不能低于二級,新建住宅建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實心樓板厚度不能小于100毫米。這些是為了保證咱們住的房子結實、耐用。
室內環境方面,新規也考慮得很周到。住宅臥室、起居室與相鄰房間之間的墻、樓板的隔聲性能都有要求,臥室分戶墻及分戶樓板兩側房間之間的計權標準化聲壓級差與粉紅噪聲頻譜修正量之和不能小于50分貝。臥室、起居室樓板的計權標準化撞擊聲壓級不能大于65分貝。這樣一來,咱們住房子就不會被鄰居家的噪音打擾了。
每套住宅至少得有一個臥室或起居室能滿足日照標準;臥室、起居室、廚房都得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風開口面積不能小于地面面積的5%。
說到這個《住宅新規》,它可不是憑空出來的,而是整合了28項現行標準,經過3年調研和200余次專家論證才形成的。這可真是下了大功夫!新規出臺之后建設的住宅,有望在空間舒適性、聲光熱環境、安全防護與智能化配套以及適老與無障礙系統設計等方面得到優化和提升。這可真是讓人期待不已!
業界對新規的解讀也是熱點紛呈。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就指出,新的《住宅項目規范》突出了“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具體要求,通過系統性技術規定補齊當下存在的居住短板。這是提升居住品質、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標志著我國住宅建設從“有的住”向“住得好”在規范層面邁出了一大步,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專家表示,在提升居住舒適性方面,層高標準從傳統2.8米提升至不低于3米,這不僅能解決吊頂后空間壓抑問題,還能更有利于室內通風采光。而對每套住宅提出滿足日照標準,并且在夏熱冬冷地區需預留供暖空調設施,這也能更好地提升居住的健康度。
在強化適老化方面,新規要求4層及以上住宅必須設置電梯,這也是為了更好地方便老年人與行動不便者出行。建筑空間設計還需考慮輪椅通行、扶手安裝等細節,這更是體現了老齡化社會的包容性。
除此之外,新規還多維度強化了規范要求,包括節能、雨水徑流控制、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術措施,推動可持續發展。同時還引入了智慧社區概念,要求住宅配備智能化設施,提升管理效率與居住便利性。對于安全性方面呢,也明確建筑需在設計年限內滿足抗震、防火等要求,并限制擅自改動承重結構。
專家還說了,此次發布的新規作為底線指標,提高了住房建筑標準,這對所有買新房的人群來說都是個好消息。住宅新標準的發布啊,最大的影響就是激發大家改善住房的愿望,促進換房需求,這也讓市場上的產品供給更加多元多樣。
在換房需求釋放出來以后,會帶動二手房掛牌,促進新市民、年輕人上車。這樣一來,就能帶動構建先租后買、先小后大、先上車后改善、逐步提升居住福利的梯度購房消費模式。這也是我國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更是房地產的新模式。
話說回來,有了“好房子”,現在住的老房子還會香么?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