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政府文件中,有兩個詞成為了重點詞匯。并且一同作為新興產業(yè)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就是深??萍己偷涂战洕?/p>
今天我們主要聊的就是這個深??萍紟淼纳詈=洕?/p>
政府既然能將這個詞匯列入報告,就說明這并不是一個概念,而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產業(yè)。資本市場往往更敏感一些,所以深海經濟相關的概念股,已經在前兩天的股市里出現(xiàn)了一波很明顯的上漲了。
本期視頻,我們說說深海經濟是什么?它的前景在哪里?資本市場的行情炒作邏輯是什么,后續(xù)還會有行情嗎?
一、什么是深海經濟?
深海經濟,是指人類利用海洋300米以外的深海區(qū)域,獲取礦產、油氣、能源和生物資源,并圍繞這些資源形成的產業(yè)鏈和經濟活動。
這其中涉及深海資源開發(fā)、裝備制造、深海勘探、通信導航、生態(tài)保護、海底數據中心等等,都可以歸入到“深海經濟”的范疇里。
但深海經濟的核心,實際上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
一是海底油氣,尤其是“可燃冰”這種被稱為“冰封的火焰”的清潔能源;
二是深海重稀土、金屬礦產等戰(zhàn)略資源。因為要開采這些資源,所以就會需要很多深海裝備,以此也就形成了科研、服務、開采、安全等一系列的配套產業(yè)。
所以它本質上和石油一樣的,那么在資本市場,也就會遵循資源類的炒作邏輯。
全球陸地石油、天然氣、稀土、貴金屬的可開采資源都已接近峰值,除了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還存在可預見的開采潛力之外,其他都很難了。
根據中國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中國海域可燃冰資源量大約是800億噸油當量,什么概念?相當于中國2024年全年能源生產量的2300倍。
而且可燃冰的特性也非常特殊。它是甲烷與水在低溫高壓下形成的冰狀結晶體,1立方米可燃冰就可釋放164立方米天然氣,能量密度是煤炭的10倍,而且燃燒排放污染還更低。
當然缺點,就是開采難度極高。所以一旦某一家龍頭企業(yè)做到了技術性的大突破,那么這將是一個具備多大想象力的商業(yè)呀。
二、深海經濟與能源焦慮
我們?yōu)槭裁匆缴詈@镩_采能源呢?這其實也是中國多年來被能源焦慮逼來的路徑之一。
先看一組數據。2024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1%,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達到了40%。中國人用的每10噸石油,就有7噸要靠進口。即便是天然氣,也有近一半需要依賴海外。
而且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2023年,中國原油表觀消費量達到了7.7億噸,而自產的只有2億多噸。天然氣全年消費約4000億立方米,而自產還不足2500億立方米。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就非常被動,甚至在地緣政治劇烈波動時,能源安全會直接威脅經濟安全。
其實早在2007年,中國地質工作者就在南海首次發(fā)現(xiàn)了可燃冰,但因為開采難度太高,始終沒能實現(xiàn)商業(yè)化。
直到2017年5月,中國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完成可燃冰試采,連續(xù)60天穩(wěn)定產氣。這也讓“冰封的火焰”第一次成為現(xiàn)實。試采成功當天,各大官方媒體同步報道,資本市場也是第一次因為可燃冰概念迎來一波漲停潮。
但這一波就僅僅是炒作。因為彼時的可燃冰開采成本高達200美元/立方米,成本超過陸地天然氣的6倍以上。
于是,2017年之后的幾年,可燃冰話題幾乎在資本市場消失。資本講究投資回報,海底天然氣成本高到難以落地,自然沒人愿意繼續(xù)講這個故事。但是在企業(yè)和科研領域,這件事其實一直在不斷進步。
另外,就是到了近兩年,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fā),全球能源價格又開始劇烈波動,歐洲天然氣價格也一度飆升。中國面臨的能源安全壓力再次升級。
所以在今年兩會上,“深??萍肌北皇状伪粚懭胝ぷ鲌蟾?,與“低空經濟”并列為重點培育產業(yè)。而且,政府報告中直接提出“加快可燃冰開發(fā)利用”,并將海南神狐海域劃為先導試驗區(qū)。
此時深海經濟的基本面其實已經開始逐步成熟。資本市場之所以在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初重新聚焦,正是因為深海經濟的“故事”,開始有了政策預期了。對于一個產業(yè)來說,政策開始鼓勵的時候,往往就已經進入到可實現(xiàn)階段了,只是,政策預期之后,距離業(yè)績預期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三、資本炒作邏輯
資本市場里,需要故事,也更需要故事的預期兌現(xiàn)!大家現(xiàn)在都更關注,深海經濟這個故事背后,將來的盈利空間會有多大,同時盈利的兌現(xiàn)概率有多大!
根據自然資源部2021年發(fā)布的《南海深水區(qū)油氣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南海深水區(qū)油氣資源可采儲量超過20億噸油當量,其中天然氣占比超過60%。中海油在2024年發(fā)布的年報中也披露,僅南海西部、北部灣盆地已探明的天然氣資源量就超過5000億立方米。南海、東海和黃海深水區(qū)合計油氣資源潛力至少相當于一個“中東小國”的儲量。
目前,市場對可燃冰的質疑核心還是開采成本太高。
2024年,中海油在神狐海域的最新試采數據顯示,單井日均產量已經提升至5000-8000立方米,是2017年的5倍以上。
而更關鍵的,是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歐洲和亞洲液化天然氣市場價格頻繁上沖,一度超過200美元/立方米。即便2023年后有所回落,中國沿海液化天然氣的到岸價格仍維持在100-150美元區(qū)間。
也就是說,隨著其他能源價格的走高,那么理論上只要能把可燃冰開采成本降到100美元以下,就具備了商業(yè)化開發(fā)的價值。
可燃冰接下來要走的資本邏輯,和前些年走過的光伏,以及早年全球的石油邏輯,將會是相似的。資本相信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成本曲線的下行帶來的商業(yè)化可能。
當然,深海經濟在這個時間點出現(xiàn),大盤的風格也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資本市場從去年924之后,資金始終比較活躍,成交量也相比以往翻了倍。
環(huán)境也是題材滋生的基礎。
四、資本行情未來還會繼續(xù)嗎?
在資本市場上,如果是純粹的概念炒作,過了風口之后就會一地雞毛。
但真正翻閱中國能源史和資本市場的演變脈絡,就會發(fā)現(xiàn),一旦有了業(yè)績預期的兌現(xiàn),未來就有可能掀起大的行情風暴。這一點也可以參考過去十幾年的光伏在資本市場的漲跌進程。
過去十年里,中國從石油依賴到天然氣轉型,再到新能源革命,每一步都在追求能源自給。
新能源確實是一條長期的路。風電、光伏、鋰電池,也都已經很成熟,成本也很低,但目前,對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用能和民生用能而言,穩(wěn)定性、能量密度、調峰能力也都還有缺陷。
所以中國永遠都需要更多的能源,這不只是簡單的“油氣替代”,而是要在未來的全球產業(yè)和能源競爭中,直接擁有主動權。
如果回顧歷史,1970年代的美國,也曾面臨過能源危機,逼迫國內產業(yè)加速轉向深海油氣開發(fā),最終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生產國,徹底改變了其國際格局和產業(yè)結構。今天的中國,又何其相似呢。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們都表述一件事!深海經濟已經不再是概念,而是在裝備升級,產業(yè)鏈完善的今天,已經完全成為可能,它是一個實打實的行業(yè)。
未來資本市場會有企業(yè)走出業(yè)績預期的兌現(xiàn),也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把它稱做炒作也好,還是資本機會也好,這一場關于深海經濟的路,在資本市場,才算是剛剛開始。
企業(yè)可能會出現(xiàn)更迭,炒作的方式也可能會變化,但是這個產業(yè),今后只會不斷進步。
資本只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提示我們:這一次,深海經濟,應該重視了。
我是老丁,朋友們,下期見。
數據來源:
《全國礦產資源規(guī)劃(2021-2025年)》
《南海深水區(qū)油氣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
中海油2024年年報
《2023中國天然氣白皮書》
《可燃冰開發(fā)利用專項規(guī)劃(2025-2035)》
Wind數據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庫
國際能源署
國家統(tǒng)計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