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的黃先生(化姓)長期受慢性腎病及腦梗困擾,前段時間突發便血,病情迅速惡化至瀕臨失血性休克。在重癥監護室搶救期間,接受抗生素治療后引發嚴重腹瀉,經檢測確診為艱難梭菌感染后,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微生態醫學科果斷采用創新療法——通過源自健康人糞便的洗滌菌群移植技術實施“以菌治菌”。該療法成功擊退致命感染,僅三天便使患者轉危為安。
前腳走出ICU,病情穩定
后腳遇上致命性“腸道刺客”
3月26日中午,記者在二附院康復中心見到了黃先生。他剛剛完成了當天的康復訓練,看起來精神狀態極佳,與幾個月前面臨生死考驗時的狀況判若兩人。“當時我人已經不行了,你看我現在恢復得多好,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啊。”黃先生感慨地說。
黃先生向記者回憶,去年12月18日,他突發便血,被家人緊急送醫。經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檢查發現其胃部存在活動性出血,因血壓持續下降轉入重癥監護室(ICU)。此時,他的血紅蛋白已跌至19g/L(正常值110-130g/L),瀕臨失血性休克。黃先生的妻子陳女士回憶當時的情景,仍心有余悸,“那時候他已經昏迷,我真的很害怕他無法搶救回來。”
通過多學科會診與緊急輸血,暫時穩住了病情。“我愛人從ICU出來后意識已經恢復,頭腦也清醒,只是身體協調性較差。” 陳女士說道。然而,黃先生在轉入某康復醫院后,由于使用抗生素導致嚴重腹瀉,原定于2月底出院的計劃不得不中斷。
經二附院進一步檢查,團隊在患者糞便中檢出致命性“腸道刺客”——艱難梭菌感染。這種因抗生素治療導致的腸道菌群嚴重失衡,正侵蝕患者的生命。南醫大二附院微生態醫學科主任醫師張發明解釋說:“腸道菌群失調的表現多種多樣,其中艱難梭菌感染是最為典型和嚴重的一種。傳統治療方法如使用萬古霉素等抗菌藥物,往往是短暫有效后病情迅速復發,造成患者身體痛苦甚至死亡,給家庭和國家醫療帶來巨大負擔。”
三天逆轉致命感染
新療法破解“用藥-復發”困局
面對傳統抗感染治療無效的困境,張發明主任果斷決定采用“洗滌菌群移植技術”,該技術是經智能化系統處理健康供體的糞便,從中提取、純化功能菌群,后移植至患者腸道。僅三天時間,黃先生的腹瀉癥狀完全消失,艱難梭菌感染得到治愈。
“我們不再與有害菌‘對抗’,而是重建腸道微生態的和諧。”張發明主任解釋,慢性腎病患者的腸道菌群共生關系已被破壞,傳統治療易陷入“用藥-復發”循環,而菌群移植通過引入健康菌群,直接修復失衡的微環境,為患者開辟了一條“生命通道”。
歷經一個多月的ICU救治和康復訓練,黃先生的血紅蛋白恢復至80g/L以上,腦梗癥狀消失,腸道功能完全正常。黃先生興奮地向記者講述:“之前肚子里的聲音大得嚇人,稍微動一下,腸子里的水聲就像打雷一樣,現在都恢復正常了。”盡管體力尚未完全恢復,但黃先生現在能站立半小時到一小時;40多歲從頭開始學走路,還糾正了彎腰駝背的毛病;這兩天開始嘗試爬樓梯;胃潰瘍已治愈,且腸道功能恢復正常。
陳女士感慨地說:“我愛人去年12月還無法動彈,現在能自理、與家人溝通,除了走路不穩外,其他方面都很好。”
糞便治病是黑科技?
全自動系統開啟無痛治療
“一千多年前,葛洪就通過《肘后方》記載,讓患者飲用糞水等方法搶救中毒病人,這種獨特的療法被稱為‘黃龍湯’,這給我們現代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自2012年起,張發明致力于將這種傳統療法科學化,從1個人開始,逐步建立團隊開發出了腸道菌群移植的系列核心技術。
"將健康人糞便中的細菌提取出來,并將這些細菌移植到病人腸道中,這一過程對于傳統觀念的人來說可能難以接受。”為解決這一難題,團隊研發了全自動智能化菌群處理系統,實現了用機器替代人工操作的愿望。
接下來,團隊面臨的新挑戰是如何使他人的細菌安全地送入病人腸道。“腸道菌群生成的物質如同‘暗物質’,調控著免疫、代謝甚至神經系統。”團隊創新了“經內鏡腸道置管術”,使治療過程無痛且可重復。“這項技術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通過腸鏡輔助將細菌輸送到腸道,操作類似于護士為病人打靜脈留置針,可多次使用,大大減輕了病人的心理壓力和痛苦。”
那么,哪些人適合腸道菌群移植治療呢?張發明主任指出,首先可以從癥狀上進行判斷,如腹瀉、腹痛、腹脹,伴有大量氣體排出(如口腔或肛門排氣),或便秘,這些都是腸道分泌失調的典型癥狀;此外,用藥歷史也是判斷的重要依據,例如,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如注射抗體類藥物,可能會引發腸道異常免疫反應,破壞細菌生存環境;一些特定疾病,如長期使用激素、腫瘤(癌癥)、慢性腎病以及糖尿病等,可能導致消化道長期異常。“根據這些情況,公眾可以自行判斷是否存在腸道菌群失調,并考慮是否需要醫生幫助,通過調整腸道菌群來治療疾病。”
有人可能會問:是否可以通過腸道檢測來獲得更明確的答案?張發明主任表示,很遺憾,雖然相關研究正在努力進行,但目前還沒有國家批準的菌群測序應用于臨床診療決策。
15個國家患者受益
菌群移植技術破解多重病癥
張發明主任透露,從2012年開始,團隊開始救治疑難危重疾病。2015年江蘇省在全國首次批準菌群移植成為收費項目,團隊救治的患者越來越多,覆蓋艱難梭菌感染、潰瘍性結腸炎、糖尿病甚至孤獨癥等疾病。團隊的研究在國際上顯示了重要影響力,僅2024年,團隊接診病人就來自全球15個國家。
2024年數據顯示,90%的艱難梭菌感染患者通過單次移植即可治愈。對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糖尿病、孤獨癥等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治療以維持免疫狀態。“隨著治療次數的減少,患者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最終可能不再需要這種治療方法。這是一個綜合、循序漸進的過程。”
目前,洗滌菌群移植在臨床上發揮了疑難危重癥救治的“托底”醫療價值。作為典型價值醫療技術,當地政府醫保部門給予重要支持。菌群移植是一個技術體系,不是買藥那么簡單,絕大部分醫院不具有條件構建這樣的體系。2015年,張發明主任和樊代明院士發起中華菌群庫緊急救援計劃,為全國難治性腸道感染患者提供異地救援,如今已成為每天救命的日常工作。“這項技術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微生物的神奇遠不止于此。”面對未來,張發明團隊正探索微生物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過去12年,我們整個行業從粗獷移植走向精準‘洗滌’,未來希望用這項技術攻克更多難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