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是一個10倍于汽車市場的場景,是非常值得往前沖刺的?!?br/>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文彤
編輯|馬吉英
頭圖來源|受訪者
當越來越多的主機廠、激光雷達企業開始擁抱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時,車載激光雷達公司速騰聚創(2498.HK)也不例外。
“機器人是一個10倍于汽車市場的場景,是非常值得往前沖刺的?!彼衮v聚創CEO邱純潮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發言時表示。在他看來,車企和供應鏈企業一起研發并率先應用機器人是大勢所趨。
3月31日晚,速騰聚創發布了2024年年度財報。財報數據顯示,其2024年營收為16.49億元,同比增長47.2%;毛利率為17.2%,同比增長8.8%;激光雷達總銷量為54.42萬臺,同比增長109.6%,其中應用于ADAS的銷量為51.98萬臺,同比增長113.9%,應用于機器人及其他產品的銷量為2.44萬臺,同比增長47%。
與此同時,速騰聚創的凈虧損也有收窄。2024年速騰聚創全年凈虧損為4.82億元,同比下降88.87%。
3月29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邱純潮接受《中國企業家》在內的媒體采訪。
他表示,過去10年,激光雷達發展非常迅速,最早的激光雷達非常笨重,功耗非常大,“一顆激光雷達可能要賣到七八萬美元,現在的激光雷達一顆已經低于200美元,而且性能還相當不錯”。他認為最主要的推動因素在于芯片化。2024年,速騰聚創已經完成大部分芯片布局,“激光雷達也正式走入了數字化時代”。
“激光雷達已經發展到芯片能力之爭的階段,需要基于現有的成熟平臺去做不同的應用開發、滿足不同的市場?!鼻窦兂闭f。
以下為采訪內容整理(有刪減):
談具身智能:汽車產業具有主導意義
問:現在有一些車企入局具身智能領域,您認為汽車產業在傳感器、算法和供應鏈方面的優勢對于人形機器人的規?;涞赜惺裁从绊??
邱純潮:我認為汽車本身就是機器人,是移動機器人的極致表現。它相應的電機、軟件等已經做得非常成熟了,現在我們更強調的是上半身的技術,也就是手眼協同的能力、操作能力。
我們把上半身定義成操作能力,下半身定義成移動能力,這也是我們在全力以赴幫助行業去解決的問題。我們之前推出了超級傳感器,目的是解決機器人的手眼協調問題,這個(傳感器)系列會持續迭代,接下來會不斷發新品。
我們還推出了一個具有20個自由度的第二代靈巧手Papert 2.0,我們會把手跟眼整套系統打通,有這樣的操作能力就可以代替人類做一些事情。
比如在汽車的供應鏈車間里,有一些柔性生產空間需要人操作,在家庭里,疊衣服需要人來操作,將來這些都可以用機器人來操作。
相比起傳統的操作能力,我們現在做的是柔性操作。傳統操作是你先把程序編好,加個基礎設施去做,柔性操作是它能自己去理解任務,通過大數據教育拆解任務步驟、完成任務,所以手眼協同非常重要。
汽車產業在這里面是有主導意義的。如果沒有汽車供應鏈,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把激光雷達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從幾萬美元做到幾百美元的級別,很難把激光雷達跟攝像頭綜合在一起做到最終形態,很難把手跟眼協同做得很好,其實它是環環相扣的。
談價格競爭:20%的毛利率已經算車企對科技企業的尊重
問:今年以來,國內車企提及智駕平權,把高階輔助駕駛價格降到比較低,給激光雷達的成本帶來哪些影響?
邱純潮:高階輔助駕駛的激光雷達最早大概可以做到4000多塊錢,后來變成3000多塊錢、2000多塊錢。前年我們在行業內走訪,探討以后行業會怎么發展,我們認為有兩個方向。
一是技術向上,需要激光雷達支持L3的應用,可能要在相當的售價基礎上性能提升1倍;另一個就是科技平權。
事實上我們內部的研發就是往這兩個方向走。我們去年11月份發布了一個200美元的激光雷達,我們希望那個產品能夠滲透到15萬級別的車。
我的理解是,各個板塊都應該有合適的產品,在不同價位上把滲透率做上去。
問:這幾年中國汽車競爭給供應商巨大的壓力,你覺得今年這種壓力還像以前那么大嗎?這種壓力的傳導到什么時候會是終點?
邱純潮:我覺得大家傳遞這個壓力也不是盲目傳遞的。像我們激光雷達,以前給到我們的壓力更多是能不能想盡一切辦法,通過VAVE(價值分析與價值工程方法)的方式把產品從研發的角度做到極致。
我們每年都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小版本、大版本,有我們自己研發芯片的導入等等。因為汽車對質量的穩定性要求很高,經常要過兩三輪驗證,而且時間都很長,相當于我們有大量的研發人員、工程的投入。
從今年開始,激光雷達已經走入數字化時代,從設計的角度,它其實沒有特別大的變化,成本也是可以算得出來。
來源:視覺中國
我一直都堅持的一點是,你在汽車領域如果想要做40%、50%的毛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從車企的角度來看,20%的毛利已經算是對一個科技企業的尊重了。
問:現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速騰聚創在激光雷達方面的護城河是什么?主機廠為什么還需要供應商?
邱純潮:第一,激光雷達應用領域有很多,汽車是一個板塊,但是我們在汽車之外最近也發現大量需求。比如我們一個非汽車的客戶一年的需求超過了一個主機廠一年的需求。所以說汽車是引爆激光雷達的第一個行業,但絕對不是唯一的行業。
第二,我認為激光雷達到后面已經發展成了芯片能力之爭,以及如何基于現有的成熟平臺去做不同的應用開發、滿足不同的市場,它還是有大量的機會。
只看汽車這個行業,其實我們討論的是主機廠有沒有必要自己去做激光雷達。如果利潤非常高,大家都會做,但車企算了賬之后發現,自己的量足夠大也只有10%、20%的毛利。如果沒有經濟效益又沒有規模,車企沒必要自己去做激光雷達。
對于想自己做的廠商,我們可以提供芯片,我們也可以提供生產制造能力,合作方式都是比較開放的。沒有什么一定都是自己做,都可以討論。
談智能駕駛:L3是關鍵節點
問:很多車企往L3或者更高級別邁進,激光雷達搭載數量也越來越多,消費者似乎有一種感覺,激光雷達越多,自動駕駛安全感會越強,你怎么看這個現象?
邱純潮:我同意,確實我們有很多客戶是這樣。
我們兩三年前發布了一個激光雷達,那款激光雷達做得非常辛苦,因為當時沒有人采用二維尋址(將地址劃分為兩個維度來定位存儲單元的方式)的做法,我們是第一個做的。
我們為了解決面陣激光雷達的問題,花了很多錢做出來,但在2022年發布時無人問津,主要原因是當時L3、L4還沒有到來,L4以上的Robotaxi也還沒有到量產運營的時間點。加上我們那款芯片剛做出來,也需要大量的時間驗證。
去年開始,這款產品突然變得非?;穑^部自動駕駛公司,包括L3以上的車型配置大量定點了我們的激光雷達,用的量也非常多。
L3是很關鍵的節點。它不僅僅是一個體驗問題,它還疊加了車企是否為安全負責的問題,到了L4階段,這個問題就更加關鍵。
激光雷達現在被認為是自動駕駛時代的安全氣囊,肯定是多加幾個會讓消費者覺得更安全,車廠也會更放心,因為車廠始終要為事故負責任。
問:2024年12月,在中國15萬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激光雷達滲透率已經達到29%,有種說法是激光雷達滲透率達到14%就已經完成了教育市場的過程,你在這個過程中有什么感受?現在可以判斷激光雷達路線一定是超越純視覺路線的一種主流路線嗎?
邱純潮:第一,我好像沒有太多感受。更多時候是車企在教育客戶,我們更多是基于客戶的需求,根據明確的定義看這個產品合不合適做。
第二,我感覺(滲透率)好像還沒到14%,2024年搭載激光雷達的車,我估計應該是少于三四百萬輛,但是全球汽車年出貨量大概在8000萬臺,還沒到14%。
但是我之前跟一個主機廠負責人聊的時候,他說汽車行業還是不太一樣的,一個產品的滲透率從3%、4%到14%、30%以上會很快,甚至可能就是一夜之間。舉個例子,一夜之間所有車都是大屏幕,你現在已經很難看到小屏幕了。
關于兩個路線,其實是看功能。目前來看,激光雷達肯定是安全的底線,這幾乎是全行業的共識。我認為如果車企要負這個責任,即使從保險的角度去算都能把賬算回來,因為激光雷達真的沒有那么貴了。
L2更多是看體驗的問題,消費者是否購買帶激光雷達的版本,有自己的考量。有些人想達到1公里接管一次的水平,就愿意為激光雷達花錢;有些人不在乎這個,比如2公里接管他一次也可以接受,那么就不會花這個錢。
分界點是L3。L3以上的車企想要負責任,(激光雷達)這點錢還是得花的,因為它更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