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聲巨響,一輛白色小米SU7撞向隔離帶水泥樁,隨后爆燃成一團火球。車內三名年輕女性未能逃生,最終在高溫與濃煙中殞命。
這場被網友稱為“智能駕駛時代最慘烈車禍”的事故,將小米汽車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一邊是車企引以為傲的NOA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另一邊是家屬“車門鎖死、活活燒死”的血淚控訴。
科技與生命的碰撞,從未如此殘酷。
昨天被事故新聞刷屏了,我一直認為要謹慎看待任何一個品牌的駕駛輔助,并準備隨時接管。
但實際情況據我觀察這功能一開,很多人基本就開始分心玩手機了,這很現實,真遇到緊急情況真來不及反應。
如果你經常開高速,肯定遇到過高速修路的情況,提前很遠就會設立警示牌,提醒減速避讓。發生事故的路段,需要借用逆向車道通行,肯定會有明確的警示(如果沒有符合規定的警示牌和樁桶,相關部門責任很大)。
接管后兩三秒就發生事故,也就是說,從接管到發生事故,不到100米,個人認為,之前的警示牌和樁桶,人和車都沒注意到。
車門為什么打不開?
一個可以確認的客觀數據是,這起事故,是一輛車以97km/h的速度撞上了一個硬質路障,這里就是汽車安全檢測里的一個非常極端的場景——側小偏置碰撞。這是一個遠超汽車被動安全設計要求上限,并遠超各種安全碰撞測試要求的極端場景。
這個沖擊一來是可能會導致人昏迷,二來也會直接帶來電池熱失效。
在這種條件之下,出現各種碰撞后結果,都是一種概率問題。一輛車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故但沒有造成嚴重的損失,也并不能代表這輛車再經歷一次這樣的條件同樣是安全無恙;但同時,一輛車如果經歷了這樣的事故出現了一些次發傷害,也并不代表這輛車擁有結構性安全缺陷或者偷工減料(在當下的技術能力下)。
任何用“怎么一碰就著火了,撞一下就XX了的論調”,都是不客觀的。各位要知道,天下并不存在一款車能保證你在任何事故中不死。
而推動汽車安全標準的進步和推動監管完善的討論,一定要基于客觀的基礎。
智駕為什么這么差?
小米車禍這個事,很多人的焦點都在智駕和 AEB 上,把這個功能越卷越牛x 肯定是好事兒,但核心是不能誤導消費者。從目前的評論區來看,肯定是有很多人被傳播誤導了。
發生事故的是一輛標準版的小米SU7,84TOPS算力,無激光雷達,只有1個毫米波雷達,跟中高配的SU7有明顯的差距,其本身的智駕能力和潛力都有限,雖然有高速領航功能,但這個級別的智駕,需謹慎使用。
在這個非常規的場景下,超出了這套智駕系統的能力范圍,結果智駕系統提前退出了。
這種輔助駕駛功能只是輔助,不是自動駕駛,真正為駕駛負責的還是駕駛者本人,于情于理于法都沒法把事故責任歸咎于智駕系統上。作為用戶應該先了解其能力范圍后再去使用智駕功能,在真正的自動駕駛時代到來之前,你開車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路,用自己的腳去踩剎車。
至于AEB為什么沒有觸發,小米在官方的回復里說的是“AEB功能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AEB對非白名單物體響應是很難的,但是如果有雷達的話,是可以做到的。
3.29小米車禍再次給大家提出嚴肅話題,到底什么是新能源車,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新能源車?
學過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一個淺顯道理:電荷只要有一點接觸就會頃刻放電。電池包包裹著一大堆正負電荷,靠一層膜隔開,一點破壞燃燒很容易迅速破壞其它對方,引起更大熱量釋放,就是一場鏈式反應。
這也不是第一起智駕事故,也一定不是最后一起。
這幾年,智駕領域走得太快了,小米的熱度,能否改變整個行業。或許,使用智駕的前提并不是信任智駕,而是質疑智駕。
但愿全體網民能在這次事故風波中認識到輔助駕駛的局限性、以及了解到新能源汽車的備用解鎖方式,給今后的交通出行提升一點安全系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