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報道,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受訪稱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是“商界最受敬重的人之一”,隨后提及魏哲家“帶2000億美元”赴美投資。該數字較臺積電此前公布的投資額再加碼1000億美元,引發臺輿論對其加速變為“美積電”的質疑。3月初,魏哲家宣布,臺積電在現有對美650億美元投資外,加碼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用于建造3座芯片廠、2座先進封裝廠及研發中心等設施。億美元爭議未歇,特朗普在最新發言中再度加碼,是口誤還是事實?臺積電尚未明確回應,投資者信心已受到波及。
臺積電(資料圖)
臺積電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繼原本規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三座晶圓廠后,3月初宣布將對美國再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用于興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及一間研發中心。克里夫蘭28日出席華盛頓一場智庫座談,被問及希望美國政府協助處理什么問題時舉例說,亞利桑那第二廠正在興建中,第三廠還沒動土,“我們希望下周開始”,這需要美國政府協助臺積電盡快取得環境許可。
消息傳出后,島內輿論一片嘩然,驚呼臺積電變“美積電”,美方要榨干臺灣。對此,民進黨當局卻表示“樂觀其成”,賴清德竟聲稱還“將擴大對美國的投資和采購”。臺時事評論員質問:我們辛辛苦苦所賺的外匯,幾十年累積的成本,一夜之間被搬掉了三分之一。林郁方也表示,臺當局把美國人胃口養大了、養足了,美國人不會允許最好的技術留在臺灣,而我們連試著爭取都不敢。
美國和臺灣在制程規模上的落后,源于臺積電在其本土的歷史,以及傾向于在本土運營。除了美國的開發、投資和設施建設的時間表外,生產滯后還有另一個原因:中國。“硅盾”的概念是,臺灣地區的芯片經濟規模龐大,重要性足以讓美國擔心其生產受到干擾。位于美國的芯片工廠建設正在緩慢加速,臺積電正宣布改善與美國承包商在建設設施方面的合作關系。當被問及此次加速擴張是否會達到“臺灣速度”,即兩年建廠,而不是現有的在美國建廠五年時,臺積電拒絕發表評論。
臺積電(資料圖)
臺積電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分別花費了 304.5 億美元和 297.6 億美元用于資本支出,幾周前臺積電還表示,2025 年的支出將達到 400 億美元。未來四年,臺積電平均每年將增加 250 億美元的支出,但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真的是增量支出,還是正在從臺灣轉移到美國。如果資本支出回落到平均每年 300 億美元,那么我們知道臺積電的幾乎所有支出都轉移到了美國,如果每年的支出保持在 400 億美元左右,那么美國仍將占資本支出的三分之二。不久之后,美國的先進代工產能將與臺灣一樣多。
臺灣聯合新聞網評論稱,首先對于一家民營公司來說,4年要砸下千億美元是一項沉重的負擔。這筆錢本來要投資臺灣,卻被移往美國,還要設立研發中心,很難保證“根留臺灣”。其次,從所謂的“安全”角度來說,當特朗普被問到如果“大陸犯臺”,這項投資案能否最小化芯片產業受創對美國的沖擊時,他回答,“至少美國能在芯片產業中占一席之地……如果臺灣出事,美國將在芯片產業中獲得很大的影響力”。這話聽起來并非保證“臺灣安全”,而是即使臺灣“有事”,美國仍握有足夠的高階芯片,不必擔心。
臺積電(資料圖)
毫不客氣地講,民進黨當局已經成為積極配合美國掏空臺灣的“賣臺賊”。臺積電和民進黨當局這種“割肉飼虎”似的妥協退讓,根本喂不飽美國的野心。盡管美國目前政治極化嚴重、朝野分歧顯著,但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已然是美國兩黨的共識。獲得高端制程芯片產能、補足自身產業鏈短板,是美國加強與中國進行科技競爭能力的關鍵環節。在沒有達成目的之前,美國新政府必然會對臺積電進行更加殘酷的剝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