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做序,萬物和鳴,一年四季春為首,正是生長好時節。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里,平望實驗小學有這樣一群老師,他們正在家庭教育指導這一方田野上傾心耕耘、追夢同行。
一、春之啟航 蓄力前行
為了進一步推動學校校家社協同育人水平及機制的提升與完善,平望實小聚焦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圍繞先進理念方法傳播、前沿理論實踐研究、新時代師資隊伍建設三方面,依據校情,建立了“美好在望,潤心學堂”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室。
2月28日,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室舉行了第一次活動。工作室組長范群芳老師為成員們介紹了工作室成立的初衷以及工作目標:致力于培養一批“四有”家庭教育指導骨干老師,培育一支“三精”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團隊。
第一次活動中,工作室成員集體學習了南京師范大學周紅教授《好好愛,慢慢說》的專題講座。通過講座培訓讓老師掌握如何指導父母關愛孩子,建立積極安全的關系,進一步幫助父母對兒童開展更好的家庭教育,給兒童以正向影響,讓每一名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德育處主任蔣林芳作第一次活動總結并就下一階段工作室活動進行部署。她強調專業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專業閱讀后,成員間要積極分享。同時理論與實踐結合,利用各種平臺與媒介,給家長進行及時而又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
二、專業閱讀 賦能踐行
為了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專業素養,搭建教師成長互助平臺,3月10日,平望實驗小學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室在演播廳進行了專業閱讀分享會。大家通過共讀經典,案例研討進行思維碰撞,探索理論落地實踐的有效路徑。
工作室的成員們就自己所閱讀的書籍進行了精彩片段朗讀,也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感悟。
范群芳:
和善與堅定這一理念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非常多的智慧和力量。正面管教告訴我們,要贏得孩子的心,而不是憑你的力量贏了孩子。并不是要通過強制或懲罰來讓孩子屈服,而是要用真誠的愛和耐心去引導孩子。我們要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關愛和支持。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不要急于指責和懲罰,而是要用理解和接納的態度去引導他們認識到錯誤,并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馮依晨:
外部動機的獎勵的確很有效,但僅僅關乎爭取孩子的合作,而非培養孩子的動機。當學生有著“固化心態”,他們會認為自己犯錯誤是因為能力差,所以只能認命;相比之下,當學生擁有“成長心態”時,他們則會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努力上,并以此作為獲得更大成功的手段。即培養一種由內而生的動機,并不依賴別人對他們的稱贊和褒獎。我們要幫助他們學會運營自己的生活,并努力去賦予生活意義。
張怡婷:
現代社會中,孩子們普遍缺乏責任感和上進心,書中說這是由于孩子們被剝奪了自己把握生活中起伏的機會,忽視培養孩子自己的動手能力。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孩子們不再需要為家庭生計付出努力,他們被以愛的名義給予了過多的物質和情感滿足,無需自己付出努力和投入。這種過度保護和溺愛剝奪了孩子們通過負責任的方式作出貢獻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機會。缺乏實踐中的鍛煉和挑戰,孩子們難以形成堅定的責任感和上進心,導致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缺乏應對的能力和勇氣。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育方式,給予孩子們更多的自主權和責任感,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
陳王潔:
在閱讀了的第一章后,我深受啟發,對如何引導孩子自主學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家長在孩子自主學習習慣養成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家長的態度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和效果。因此,家長需要持續提高自身修養,掌握最新的認知科學和發展心理學知識,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同時,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興趣是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前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興趣點和學習節奏。家長需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尊重他們的選擇,并在尊重的基礎上設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張宇婷:
讀了《兒童自然法則》第一章中抓住兩歲之前的關鍵期,我深受觸動,原來孩子兩歲前的成長藏著諸多奧秘。書中強調應尊重孩子自然節奏,這讓我意識到以往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孩子靠與環境互動學習,一個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境對他們至關重要。我們總怕孩子落后,卻忽略了他們成長的獨特性。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進程,不應盲目攀比。這本書給我指明了方向,讓我明白要耐心陪伴,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給他們足夠空間去探索、去成長,做智慧的守護者。
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專業閱讀,閱讀是專業成長的永動機,分享是教育智慧的倍增器。我們也期待家庭教育指導師們能在閱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帶給家長們更多的專業建議。
三、集體教研 聚力遠行
3月21日,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室全體成員齊聚演播廳,共同聆聽俞培琪老師和陳王潔老師帶來的專題講座。
俞老師的講座主題是《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她用生動的案例給大家講述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介紹了五種類型的原生家庭,分別是“成長型父母、友愛型父母、民主型父母、焦慮型父母、打罵型父母”,并針對性的分享了“五施”方法,為孩子創造幸福的原生家庭。
陳老師的講座主題是《喚醒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她以一則視頻引出“內驅力”,解開了一個誤區,孩子并非缺乏內驅力,而是缺少家長老師想要的內驅力,同時也讓大家認識到內驅力對于孩子長遠發展的重要性。講座中,陳老師還重點介紹了如何用四大“黃金法則”來激發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獲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講座后,幾位青年教師也分享了自己的學習體會,共同成長。
馮依晨:
講座中提到,童年習得的各種經驗都會形成潛意識,它在我們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行為模式以及對世界的認知。而內驅力,則是推動我們前行的內在力量,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講座中分享的案例,讓我看到了父母的言行、家庭氛圍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和未來。那些在充滿愛與鼓勵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自信、開朗,敢于追求自己的夢想;而在指責與批評中成長的孩子,內心常常充滿自卑與不安,面對挑戰時容易退縮。這讓我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更加理解了身邊一些朋友的行為模式。內驅力的重要性也在講座中被反復強調。一個具有強大內驅力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催促和逼迫,就能主動去學習、去進步。他們追求的不是別人的認可,而是自我的實現。而這種內驅力,并非天生就有,它需要在成長過程中被激發和培養。如何在原生家庭的基礎上,激發自己的內驅力呢?要學會接納自己的過去,理解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從中汲取力量而非抱怨;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所在,因為熱愛是內驅力的源泉;還要設定明確的目標,并不斷為之努力,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內驅力會不斷增強。
沈曉怡:
參加這次家庭指導師講座,讓我收獲頗豐。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日常工作中接觸著形形色色的孩子,也一直思索如何能更深入地幫助他們成長,這場講座無疑為我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講座中提到,家庭大致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而不同類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也大相徑庭。這些內容讓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也讓我更加理解了班上那些性格各異的學生。我意識到學生的不同問題,可能是他的家庭環境造成的。作為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深入了解他們的家庭環境,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講座反復強調的內驅力,是推動孩子成長進步的核心動力。一個擁有強大內驅力的孩子,不需要外界過多督促,就能主動去探索知識、挑戰自我,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在了解學生家庭背景的基礎上,找到激發他們內驅力的鑰匙。對于那些因家庭環境而缺乏自信的孩子,我們要給予更多鼓勵和肯定;對于容易感到迷茫的孩子,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樹立明確的目標。強調了激發孩子內驅力的重要性。內驅力是孩子成長的內在動力,是推動他們不斷進步的源泉。一個擁有強大內驅力的孩子,會主動去探索世界,追求知識,不斷挑戰自我。
這次講座讓我收獲頗豐,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更加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家庭背景,因材施教,努力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幫助他們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綻放光彩。
唐堯:
通過俞老師和陳老師的講座,我對家庭教育的認識更為深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和家長對于孩子的影響無疑是巨大且獨一無二的。余老師在講座中詳細分析了五類原生家庭及其對孩子成長與性格形成的影響。在此基在此基礎上,余老師強調了家庭教育的“五施”原則,通過“顏”、“言”、“身”、“心”、“眼”五個角度,全面立體地介紹了家庭教育中種種方法與細節:與孩子多交流溝通,用心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等等。俞老師細致易懂的講解使我受益匪淺。陳老師的講座則從“內驅力”角度入手,分析了內驅力對孩子學習生活的影響。“你的孩子真的缺乏內驅力嗎?”,帶著這樣的疑問,陳老師一步步帶領我們探索內驅力的奧秘。陳老師在講座上不僅提供了喚醒孩子內驅力的幾種方法,還搭配具體案例分析,這使得我對這些知識的記憶更為深刻。通過本次培訓,我收獲頗豐。熟練掌握、運用這些知識后,相信我的教育能力能更上一層樓!
張宇婷:
聽完今天的講座,我深受觸動。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其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和諧、積極的家庭環境能滋養孩子的心靈,助力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與健全的人格;而問題頻發的家庭,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影響其成長。在教學中,我意識到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那些在課堂上表現異常的孩子,或許背后有著家庭的因素。這讓我明白,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需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引導家長重視家庭教育,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同時,我也深知自己有責任給予那些受原生家庭困擾的孩子更多關愛與引導,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讓他們在學校這個“第二家庭”中感受到溫暖與支持。講座還提到了內驅力對學生影響,內驅力是學生成長的核心動力。內驅力能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擁有內驅力的學生,對知識充滿渴望,主動探索未知,學習效果事半功倍。這與傳統外部獎勵驅動學習不同,內驅力激發的是學生內心持久的動力。在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內驅力。可以通過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鼓勵學生自主設定目標,體驗達成目標的成就感;給學生足夠的尊重和信任,讓他們有發揮的空間。此外,還應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學習動力。當學生對學習有了內在動力,他們會更積極主動地面對困難,不斷挑戰自我。作為老師,我要把激發學生內驅力融入日常教學,助力學生成長,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綻放光彩。
結語:
傳播先進理念和方法,
引領開展專業領域研究,
深化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推進指導服務質量提升,
提高校家社協同育人水平,
平小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室在探索,在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