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8 日,緬甸中部突發 7.9 級強震,震源深度 30 公里,這場地震給緬甸曼德勒地區帶來慘重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就連 700 公里外的泰國曼谷和中國云南,都有明顯震感。此次強震破壞力驚人,其背后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緬甸地震災后高分四號衛星圖像(2025年3月28日采集)
一、強震突襲,損失慘重
中國地震臺網測定,本次地震震中位于北緯21.85度、東經95.95度,震級7.9級,震源深度30公里;緬甸當地消防部門則測得震級7.7級,震源深度10公里。無論數據如何,這無疑是一場極具破壞力的地震。
地震致使緬甸多個地區房屋倒塌、道路受損,通訊和電力中斷,曼德勒地區受災最為嚴重。因震源較淺,地震釋放的能量輕易沖擊地表建筑與基礎設施。地震產生的沖擊波傳播范圍廣泛,泰國和中國云南部分地區都有震感。
緬甸地震受災前后光學衛星圖像
二、破壞力巨大的原因
實皆斷裂帶:危險的地震高發區
緬甸地處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地質活動頻繁。此次地震發生在實皆斷裂帶,這一南北走向、長達 1200 公里的斷層,是全球最活躍的斷裂帶之一。實皆斷裂帶并非頻繁發生大地震,但一旦爆發,震級通常極高。上一次該區域發生 7.5 級以上強震,還是 70 多年前,地殼長時間積累的能量瞬間釋放,造成極大破壞。
淺源地震:能量直達地表
震源深度對地震破壞力影響顯著。一般而言,震源越深,能量衰減越快,對地表影響越小;震源越淺,地震波直接沖擊地表,破壞力更強。本次緬甸地震震源深度僅 30 公里(部分數據為 10 公里),屬于淺源地震。地震釋放的能量直接作用于地表,致使房屋倒塌、地面開裂、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威脅人員安全。
建筑抗震能力欠佳
與日本、智利等地震多發國家相比,緬甸建筑抗震標準較低。許多房屋和基礎設施缺乏抗震設計與結構加固。地震發生后,大量建筑在震動中倒塌,造成眾多人員傷亡。而且,建筑殘骸堵塞道路,極大增加了震后救援的難度。
三、中國迅速行動,助力救災
地震發生后,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立即調度14顆在軌衛星,對災區展開全面觀測,衛星包括高分四號、高分三號等。通過對比震前震后的光學衛星圖像,能清晰看到地震對曼德勒及周邊地區的影響。這些衛星影像為災情評估、救援指揮和災后重建,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助力救援人員準確判斷受災情況,提升救援效率。
四、應對地震災害的思考
完善地震監測預警系統
現代科技讓地震預警系統愈發精準高效。借助地震監測設備,可提前幾秒至幾分鐘發布預警,為人們爭取逃生時間。緬甸及周邊國家應加大投入,構建更完善的地震監測網絡。
提高建筑抗震標準
建筑物倒塌是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和損失的重要原因。提高建筑抗震設計標準,在地震高風險區域推廣使用抗震結構,能有效減少災害損失。
增強公眾防震減災意識
不少人在地震發生時,因缺乏應對知識而錯失逃生機會。各國政府和社會組織應加強地震安全教育,普及防震避險知識,讓民眾在地震來臨時冷靜應對,降低傷亡。
這次緬甸 7.9 級強震,因實皆斷裂帶長期積累能量、震源較淺、建筑抗震能力不足,造成巨大損失。雖然地震難以避免,但我們可借助科技提升監測預警能力,通過提高建筑抗震標準減少損失,加強公眾防震意識,應對未來地震挑戰。各國應從此次災難中吸取教訓,完善防災減災體系,降低地震危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