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設為標,獲取AI深度洞察)
全文 2,000字 | 閱讀約12分鐘
你擔心 AI 會讓學生不寫作業,創作者不寫文案,職場人放棄思考?
Reid Hoffman 卻說:
“這不是人工智能,這是人類第一次獲得認知超級能力。”
這位 LinkedIn 聯合創始人、OpenAI 最早的支持者之一,在一場最新訪談中給出了一個全新的 AI 定義: Amplified Intelligence(擴增智能)——不是用來代替你,而是讓你比原來更聰明、更敏捷、更有深度。
他用它學習量子力學、構思演講、甚至搜索“如何烹飪魷魚”。
不是讓 AI 做一切,而是讓 AI 讓你做得更好。
如果說 2022 是“對話機器人熱”,2023 是“提示工程熱”,那么現在—— 2025,是時候進入 AI 的第三階段了:
不是“我叫它寫”,而是“我跟它學”。一:AI 真的會讓人不再思考嗎?
這幾年,關于 AI 最常見的擔憂是什么?
不是軍事,也不是失業,而是——“人類會不會不再動腦子了?”
尤其是在教育和創作場景中,這種焦慮被無限放大。
當 AI 能一秒寫出一首十四行詩、完成一篇文書申請、生成一份創業 BP, 人們開始擔心:
如果工具什么都能做完,我們還需要思考嗎?
Reid Hoffman 不否認這種擔憂的真實性。
但他給出的答案,不是否認,而是升級。
他不是說“AI 不會取代人類”,
而是提醒我們——你怎么用它,決定它替代你還是成就你。
他說:“如果你只是復制維基百科交作業,那當然學不到任何東西。 但如果你對 AI 說:
假如你是一位科技史專家,會怎么批評我這段內容?那你就獲得了一種比人類導師還高效的思維加速器。
這不是工具主義的邏輯,而是認知訓練的升級。
你不是讓 AI 幫你完成,而是用 AI 來不斷挑戰你完成得更好。
Reid 的核心觀點是—— AI 并不會降低批判性思維,除非你一開始就不想去思考。
二:不是助手,而是放大器:AI 是“認知工業革命”
人們常說,AI 是“智能助手”。但在 Reid Hoffman 看來,這個說法太保守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并不是一個更聰明的工具, 而是一次認知工業革命(The Cognitive Industrial Revolution)。”
什么意思?
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放大了人類的肌肉,讓我們可以開火車、建高樓、全球運輸—— 這一次,AI 放大的是我們的大腦能力:思考、提問、寫作、分析、創造。
Reid 強調:“它不是幫你完成任務,而是幫你變得更強。”
他舉例說自己會用 AI 學量子力學,用它來優化寫作結構、甚至研究“怎么做出更好吃的魷魚”。
這聽起來很輕松,但背后的邏輯是:
AI 已經變成一個“認知模擬器”。它可以模擬專家、挑刺者、教練、合作作者、反對者……一臺機器,變成了一整個“對話共同體”。
你不是在調用一個工具,而是在借助一個認知放大器。
就像你不是在點外賣,而是突然多了十位世界級廚師在教你做飯。
你不是在“問問題”,你是在“借智力”。
這,才是 Reid 口中的 Amplified Intelligence ——不是替你動腦,而是讓你動腦的方式徹底改變。
三:DeepSeek 之后,中美 AI 競賽才剛剛開始
在整場訪談里,Reid Hoffman 唯一一次主動提及中國,就是談到 DeepSeek。
他說得非常直接:
“DeepSeek 的崛起讓我們更直觀地看到:中美之間在 AI 上的競賽,是現實存在的。”
這不是普通的商業競爭。Reid 用的是“經濟競賽”這個詞,而非“軍備競賽”:
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要在 2030 年成為全球 AI 領導者;
美國則希望通過開放生態、強大資本和基礎模型保持領先;
而 DeepSeek 的表現,說明中國的模型能力已經不僅追趕,更開始在部分領域“并跑”甚至“局部超越”。
Reid 沒有恐慌,而是坦誠。他指出:
“我們正進入一個每個國家都要決定:你是使用 AI 來提升全民能力,還是只讓少數人獲益?”
這不僅是技術路線的較量,更是對“未來社會結構”的競賽。
AI 能夠放大一切—— 如果你的教育系統準備好了,它就放大全民認知;
如果你只讓精英掌握工具,它就會放大階層鴻溝。
Reid 提醒大家:
“AI 的技術現在是普及型的。你的 Uber 司機和 Tim Cook 用的是同一款 iPhone。“
AI 也是一樣——這是一場決定誰能擁有‘超級認知能力’的比賽。”
而 DeepSeek,不過是中國這場比賽中打出的第一張王牌。
四:不是一刀切,而是“迭代式安全”
AI 要不要監管?
這個問題如今幾乎出現在每一場討論中,也正越來越像一個“立場測試”。
但 Reid Hoffman 不急于站隊,他提出了一個更清醒的答案:
“我們需要監管最壞的情況,而不是最廣的使用。”
他舉了個例子: 我們不會因為汽車可能撞人,就禁止造車;但我們會為汽車設置安全帶、擋風玻璃、限速器和駕駛考試。
AI 也是一樣。Reid 主張的叫“最小必要監管 + 迭代式部署”:
首先,必須對最嚴重的風險進行預防:恐怖主義、深度偽造、極端網絡攻擊;
其次,不要一開始就全面立法封鎖:“AI 偏見”“內容爭議”等問題,應通過產品設計和迭代優化;
最關鍵的是,在“開放前”,要做足 紅隊測試、安全沙箱、技術脫敏等前置手段。
“你不能指望一上來就制定完美的法律,而應該讓規則隨著技術不斷調整。”
他甚至暗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如果我們非要“等一切準備好”才允許 AI 上線,那這個世界可能永遠不會有 AI。
Reid 的監管邏輯,是技術的,也是人為的。管住可能造成災難的極端情況,讓其他部分在探索中生長。
五:AI 給我們的是超級能力,還是放棄思考的借口?
“AI 取代人”的焦慮,從來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Reid Hoffman 在訪談的結尾,把所有討論收束成一句核心判斷:
“AI 是我們第一次擁有‘超級能動性’的機會。”
他不愿意把人工智能視作一個“外部威脅”,
更不愿意把它當作“公司效率工具”來看待,
他認為:這是一個能改變整個人類文明的認知跳躍機會。
他說得很直白:
”如果你只是把 AI 當成一個快捷鍵,那你遲早會被它淘汰;“
但如果你拿它來提問、挑戰、逼迫自己思考更深、看得更遠,那你就是在使用 AI 獲得“超級認知能力”。
他甚至重新定義了 AI: 不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是 Amplified Intelligence。
而關鍵在于:
這套“放大器”不是屬于某個國家、某個階層,而是屬于每一個人。
“如果你擁有它,我也受益;如果大家都獲得它,社會整體才進步。”
聽起來理想主義。但 Reid 并不逃避現實——他清楚這背后涉及平臺、資本、治理、安全、教育……但他說得更清楚的是:
“技術從不天然有益,只有技術與人類能動性的結合,才會帶來真正的進步。”
? 你覺得你現在是在“主動使用 AI”,還是只是讓它替你完成任務?歡迎留言,說說你對“擴增智能”這個概念的理解,它,是工具?是放大器?還是人類的第二個大腦?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NCVYkHKfg&t=1827s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