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回顧:深夜高速上的致命碰撞
2025年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銅陵德上高速發生嚴重事故。車輛以116km/h的時速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后起火,車內三名年輕女性(均為應屆畢業生)不幸遇難。家屬稱,遺體碳化嚴重,現場觸目驚心。事故引發公眾對智能駕駛安全性的強烈質疑。
二、家屬發聲:悲痛中的五大疑問
溝通缺失遇難者母親王女士表示,事故發生后小米未主動聯系家屬,僅通過警方轉達信息。她質問:“調查組到底在調查什么?為何不直面家屬?”
車輛自燃與車門鎖死家屬質疑車輛撞擊后迅速爆燃,且車門無法打開,導致失去逃生機會。小米回應稱起火系撞擊后電路受損,非電池自燃,但尚未接觸車輛驗證車門狀態。
智駕系統反應時間小米數據顯示,NOA系統在碰撞前2秒發出警示,駕駛員接管后因操作慌亂(剎車開度不足38%)未能避免事故。家屬認為系統預警過晚,留給反應時間不足。
車輛歸屬與使用車輛登記在遇難者男友名下(因學生身份無法貸款),但實際為女方日常使用。家屬強調“借車”說法不實,質疑小米是否盡到車主安全教育責任。
AEB功能局限性小米SU7標準版未配備激光雷達,AEB系統無法識別錐桶、水馬等障礙物。事故路段因施工改道,路障未被系統識別,間接導致碰撞發生。
三、小米回應:數據公開與善后進展
技術細節披露小米公布行車數據:撞擊前車速97km/h,NOA系統提前1秒退出,駕駛員接管后緊急轉向失敗。公司強調,標準版智駕為L2級輔助功能,非全自動駕駛。
善后措施專項小組已配合警方提交數據,承諾在警方許可下聯系家屬。雷軍公開致哀,稱將“全力配合調查,絕不回避責任”。
行業對比業內人士指出,同類事故中,時速超90km的撞擊存活率極低,但新能源車電池安全、車門應急機制仍是爭議焦點。
四、行業反思:智能駕駛的信任危機
技術宣傳與用戶認知錯位部分消費者將“輔助駕駛”誤解為“自動駕駛”,尤其是年輕車主過度依賴系統。小米需強化用戶教育,明確功能邊界。
低配車型的安全隱患標準版SU7缺乏激光雷達,夜間復雜路況識別能力有限。行業需重新評估低配智駕車型的風險控制。
危機公關與人文關懷家屬對小米溝通滯后不滿,凸顯企業在悲劇中情感支持的缺失。及時、透明的溝通比技術解釋更能安撫公眾情緒。
五、遇難者故事:未竟的考編之路
三名女孩原計劃次日參加安徽事業編考試,卻因這場意外人生戛然而止。母親哽咽:“孩子爺爺奶奶住院,家已塌了。” 事故背后,是家庭破碎之痛,也是對社會“年輕生命 vs 技術風險”的沉重拷問。
結語:安全不應是科技狂飆的代價
小米SU7事故敲響警鐘:智能駕駛的普及需以生命安全為底線。車企、監管方與用戶應共同構建“技術敬畏”——不神化系統能力,不低估人為責任。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本文部分信息引自家屬采訪、小米官方聲明及行業分析,圖片來源:事故現場圖、SU7技術解析圖、家屬提供的生活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