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到了一定的歲數,就會沉默寡言,不怎么喜歡說話。
以往,聽到別人在一旁吹牛逼,自己也會跟過去吹牛逼。如今,聽到別人在一旁吹牛逼,也都是聽聽算了,并不會參與其中。
隨著年歲的增長,這種“沉默”的情況,并不會越來越輕,只會越來越嚴重。畢竟,成熟帶給當事人的代價,就是磨平了人之棱角。
磨平了人之棱角,不一定代表人之懦弱、無奈,反而是代表了當事人的接納。不僅是接納自己,還是接納這個世界,不再有對抗、排斥的心思。
這就是孔子談到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從不惑,到知天命,再到耳順,最后到從心所欲,剛剛好就是成熟必然的經歷。
02
人,終究要從熱情似火,活成淡然冷漠的模樣。
人有兩種姿態,一種是年輕似火的姿態,另外一種是成熟如水的姿態。
年輕的時候,對誰都特別熱情,滿是期待與欣喜。哪怕對方態度一般,我們也依舊熱情,只為了給別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
當然了,這種“火”的姿態,也容易給自己惹來麻煩。比如說,分分鐘被人辜負。
被人辜負了一次,就會開始懷疑人生;被人辜負了第二次,就會變得心灰意冷......被人辜負了無數次,基本上也就看透了人性的真相了。
越是看透人性的真相,越是變得冷漠、薄情,對任何人都沒有期待。
朋友什么的,沒有什么期待。畢竟,有錢有酒真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沒有錢,誰會來搭理你呢?
親戚什么的,沒有什么期待。畢竟,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有本事的時候,別人自然就會找上門。
03
理想化的情況,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舊熱愛生活。
實際上的情況,一旦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就只剩下冷漠了。
人之性情,其實是存在一個“閾值”的。閾值沒有被突破,還能接受,自然是熱情、熱愛、喜歡的。
反之,閾值一旦被突破,就無法接受,也無法熱情、熱愛,更無法喜歡了。畢竟,人之性情,不可能做到一成不變。
就拿“合群”這件事來說,一開始,大家都會逼迫自己去合群。認為,只要自己去合群,就不會成為異類。
確實,合群并沒有成為異類,但失去了自我。越是合群,越是感覺到被約束,并沒有活得快樂、瀟灑、自在。
后來,才逐漸明白一個道理:所謂合群,不成為異類,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講究利益的,不會因為你是否合群,而發生改變。富人不合群,一樣有人登門拜訪,阿諛奉承。這,才是生活的真相。
04
當一個人越來越沉默、不說話,也不合群,說明他已經活明白了。
有道是“凡人千言,智者不言”。
幼稚的人,會侃侃而談,說一千句話,一萬句話。而成熟、有智慧的人,基本都不說話,把嘴巴閉上,只是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為什么是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呢?因為一個人的時光,是自由的,也是舒坦的,更是輕松、愉悅的。
戴著面具跟別人打交道,各種爾虞我詐,人情世故,這真的是快樂嗎?不見得,也許只是一種“相互折磨”的人情社交。
在應酬的飯局中推杯換盞,各種謊言不斷,還時不時討好別人,沒有任何的尊嚴,這真的有意義嗎?沒有意義,只是委屈了自己。
沒有什么人生經驗,自然需要做加法,累積生活經驗。
可要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最好要做減法。減法的人生,沉默寡言不合群,也許,會帶給你我不一樣的感受。
05
寫到最后
在很多人看來,一個人變得沉默、寡言、不合群,這就是“有病”的表現。
其實,并不是這個人有病,而是認為他有病的人有病。因為這是人生的必然經歷,哪怕是合群的人,在未來的某一刻,也會變成這樣。
生活并不是順暢的,而是充滿曲折的。曲折的人生經歷,會讓一個人有所感悟。感悟越深,境界越高,智慧越多,閱歷越豐富,當事人也就越不合群。
成熟的代價,就是擺脫幼稚,擺脫以往不切實際的幻想,變得現實起來。
生活,并不是理想主義,終究是魔幻現實主義。
文/舒山有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