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擁有近400年歷史的“刀剪第一股”張小泉陷入多事之秋。其控股股東張小泉集團及關聯公司因債務糾紛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涉及金額累計超33億元,實控人張國標、張樟生等人更被多次限制高消費(以下簡稱“限高”)。這場風波不僅暴露了公司背后的財務風險,也讓消費者不禁發問:這家老字號企業的經營狀況究竟如何?危機之下,廚房里的菜刀還能保持鋒利嗎?
一、張小泉的經營現狀:業績回暖與隱憂并存
1. 短期業績反彈的“虛火”
根據2024年半年報,張小泉實現營收4.30億元,同比增長15.09%;扣非凈利潤1156.8萬元,同比激增145.96%。表面上,公司似乎從2022年的“斷刀門”事件中恢復。然而,這一增長建立在2023年同期極低基數之上(歸母凈利潤僅635萬元),實際盈利水平仍不及2021年的三分之一。此外,銷售毛利率(36.50%)和凈利率(3.44%)均低于歷史峰值,期間費用率卻攀升至31.11%,顯示成本壓力巨大。
2. 線上渠道的“雙刃劍”*
線上銷售是張小泉近年來的重要增長引擎,2024年上半年貢獻了2.44億元收入,占主營收入的42.99%。但核心產品刀剪具依賴線上促銷,導致市場推廣費和銷售服務費激增(合計5069萬元),而廚房五金類收入卻同比下降9.39%。更值得警惕的是,線上直營渠道的消費人數較2022年減少約12萬人,顯示用戶粘性下降。
3. 產品線與品牌形象之困
盡管張小泉推出“古法鍛打”等新品,并參與行業標準制定,但“斷刀門”余波未了。截至2024年,電商平臺仍充斥消費者對“拍蒜斷刀”的質疑,品牌信任度修復緩慢。此外,公司試圖從刀剪向廚房家居轉型,但廚房五金和家居五金收入占比不足30%,且增長乏力,多元化戰略成效有限。
二、限高與被執行背后的風險傳導鏈
1. 控股股東債務危機蔓延
張小泉集團及關聯方富春控股集團因多筆債務違約被列為被執行人,涉及金額超33億元,并觸發股權高質押(張小泉集團質押率99.9%)。實控人張國標、張樟生因連帶擔保責任被多次“限高”,可能進一步削弱其融資能力,甚至引發上市公司控制權變動。
2. 資本市場信任危機
自2021年上市以來,張小泉股價從最高36.67元跌至2025年4月的12.33元,市值縮水超60%。股東金燕等已減持套現,加劇市場對資金鏈的擔憂。深交所更對年報連續發問,要求解釋凈利潤下滑、存貨跌價計提合理性等問題,凸顯監管層對其財務健康度的質疑。
3. 供應鏈與生產穩定性受威脅
張小泉陽江生產基地尚處產能爬坡期,單位生產成本高企,而控股股東債務糾紛可能導致供應鏈資金緊張。若質押股份被強制處置,或將引發管理層動蕩,進一步沖擊生產與研發投入。
三、消費者視角:菜刀還能安心用嗎?
1. 產品質量的長期考驗
盡管公司聲稱“常規刀具可拍蒜”,但消費端投訴仍頻發,黑貓平臺關于“斷刀”“瑕疵”的投訴持續存在。生產端的成本壓力可能導致品控松懈,加劇消費者信任危機。
2. 售后服務與品牌價值
張小泉雖推出“3年免費送磨”等增值服務,但線下渠道收縮(2023年直銷收入下降4.17%),可能影響服務響應效率。品牌形象從“鍛刀匠”到“斷刀匠”的轉變,更需長期修復。
四、未來展望:老字號如何破局?
1. 債務重組與股權結構優化
富春控股的預重整程序可能成為轉折點,若引入戰略投資者或完成資產剝離,或能緩解資金壓力。但需警惕控制權旁落風險。
2. 聚焦核心競爭力的回歸
放棄盲目多元化,深耕刀剪技術研發(2024上半年僅新增2項發明專利),通過材料工藝創新重建“鋒利耐用”的品牌認知。
3. 渠道與營銷策略調整
減少低效促銷,通過IP聯名、文化營銷提升品牌溢價;同時加強線下體驗店建設,彌補線上流量紅利消退的短板。
張小泉的危機,表面是股東債務引發的連鎖反應,深層則是老字號在資本擴張與品質堅守之間的失衡。若不能妥善解決財務風險、重塑產品口碑,廚房里的菜刀或許仍能切菜,但資本市場與消費者心中的“刀鋒”,恐難再鋒利如初。
(數據綜合自2023-2025年公開報道及財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