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財政部一紙公告震動整個市場。
財政部將發行首批特別國債5000億元,積極支持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
這看似簡單的“給銀行錢”,背后則具有更深刻的戰略意義。
據中新經緯報道,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此次財政部注資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是國家的主動布局。若按照8倍乘數效應進行計算,5000多億注資約可撬動4萬億信貸增量,有助于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
意思就是,國家發力了,5000億資本金就如同一把鑰匙,將打開4萬億元信貸閘門,為基建、制造業、綠色轉型、科技“卡脖子”等關鍵領域注入“活水”。
解企業燃眉之急,除經濟后顧之憂。
數據來源:財政部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財政部此次注資采用 “一行一策” 的精準化方案,更是誠意滿滿,充分尊重市場。
比如,財政部通過定增方式分別向四大行注資。
中國銀行計劃定增1650億元,發行價格為6.05元/股,相比4月1日收盤價5.52元/股,溢價9.6%。
建設銀行計劃定增1050億元,發行價格為9.27元/股,相比4月1日收盤價8.67元/股,溢價6.9%。
交通銀行計劃定增1200億元,發行價格為8.71元/股,相比4月1日收盤價7.41元/股,溢價17.5%。
郵儲銀行計劃定增1300億元,發行價格為6.32元/股,相比4月1日收盤價5.16元/股,溢價22.5%
溢價注資,說明什么?
這說明,財政部讓利中小股東!
真金白銀投入的不僅僅是對當下銀行估值的認可,更是對長遠經濟發展的信心。
財政部此次真金白銀的投入不僅是長期資本、耐心資本,而且是極其看好銀行當下的估值,極大地讓利中小股東。
有個關鍵問題,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答案是,刺激經濟。
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的核心指標,只有資本充足率高了,銀行才能發放更多的貸款,社會融資活動才會更加活躍,經濟才會更快觸底復蘇。
什么是資本充足率?
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為:(銀行自有資本)÷(風險加權資產)×100%。
說白了就是,銀行自掏腰包放了多少貸款,這些錢能不能夠扛住可能出現的虧損,這個指標相當于銀行的“安全墊”,能夠有效緩沖可能出現的風險。
這個指標越大越好,越大越能抗住黑天鵝。
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雷曼兄弟等好多銀行倒閉就是因為這個指標不夠大,沒能熬過金融海嘯。
為了方便理解,再舉個形象但不精準的例子。
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就有點兒像我們買房時的首付,我們首付越高,越能應對房價的下跌。
否則,房價的下跌就可能把首付跌沒了,銀行就有可能要求我們追加保證金。我們這時如果沒有資金、或時間的周轉,就有可能失去房子的控制權。
所以,補充一級資本,就有一點兒類似提前償還房貸。
本質上都是為了“未雨綢繆”,提前應對風險。
數據來源:wind
如圖所示,截至2024年末,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4.48%、12.20%、10.24%、9.56%。
雖然都高于監管要求的8.5%,但交行和郵儲相對低一些,尤其是郵儲,只高了1個百分點,顯然需要防患于未然。
一級資本充足率一定是銀行抵御風險的最后一道防線。
這道防線,猶如銀行的護城河。
它越高,銀行的競爭力就越強,對經濟的支持就會越強!
為什么?
這就涉及到上文提到的資本充足率的公式,資本充足率=(銀行自有資本)÷(風險加權資產)×100%。
風險加權資產說白了,就是銀行購買的資產。
有的資產風險系數為零,比如現金、國債、黃金等。那么,有的資產風險系數較高,比如企業債券,普惠金融等,就有個風險系數。
方便理解,假設一家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為200億元,風險加權資產2000億元,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等于(200÷2000)%=10%。
如果它想要進一步給企業發放更多貸款,比如是400億元,這筆貸款的風險系數為50%,則這筆貸款的風險資產就是400*50%=200億元。
此時,該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變成了2200億元,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降為9.09%。
接近監管紅線!
這意味著銀行不能再發放貸款了,企業融資活動的減少,經濟的刺激力度減少。
所以我們講,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的提升,就能夠提升風險資產的規模,本質就是提升社融的潛在規模!刺激經濟的潛在發展!
最后,我想說的是。
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提升,直擊要害,直接擊碎了懸在銀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當下,銀行最要緊的是什么?
如下圖所示,是凈息差的持續收斂。
建設銀行,凈息差在過去5年中持續下降,從2020年的2.19%降至2024年的1.51%。
中國銀行,凈息差也在過去5年呈現下降趨勢,從2020年的1.85%降至2024年的1.4%。
交通銀行,凈息差在過去5年下降幅度較大,從2020年的1.57%降至2024年的1.27%。
郵儲銀行,凈息差在四大行中始終保持較高水平,從2020年的2.42%降至2024年的1.87%。
整體而言,凈息差都是下降趨勢,基本都已經跌破了1.8%的警戒線。
數據來源:wind
凈息差非常重要!
據銀保監會數據, 截至2020年9月末,商業銀行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78%。
接近八成。
其實,可能會更高。
比如說,將由利息收入轉化而來的信用卡分期業務也算進去(據說很多銀行這些業務會被計入中收科目核算),那么占比妥妥是要超過80%的。
凈息差與銀行的經營狀況呈現正相關性。
所以,銀行這幾年的日子都很難過,無論營收、還是利潤的增速都明顯放緩。
這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非常嚴重!
它勢必影響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就會導致無論大家長如何放水刺激經濟,水都會蓄在銀行里,流不到需要水的地方。
銀行核心一級資本的補充。
說白了,這筆錢就相當于零息、零成本,可比儲戶的存款利息便宜太多了,就無需再考慮凈息差的問題了,就不用再過分擔心投入產出比了。
這正是新一輪財政刺激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