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江西省全南縣的創新創業電商園內,主播在使用網絡平臺直播推銷當地的土特產。尹其奇攝(中經視覺)
日前,在江西省全南縣金龍鎮水口村的富硒稻田里,駐村第一書記肖玉正手持自拍桿向網友展示稻苗長勢,推介當地特色農產品:“我們的富硒大米口感香甜,營養豐富,現在下單還有優惠……”在此起彼伏的訂單提示音中,這個曾經“藏”在贛粵交界群山深處的縣城,正通過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讓優質農產品沿著“云”端走出大山。
作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南縣的電商發展離不開一套覆蓋城鄉的“硬核”基礎設施。記者在全南縣農產品互聯網營銷中心看到,14個直播間宛如14個創意舞臺,簽約主播們正是在這里將特色產品銷往全國。這座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營銷中心,集產品展示、直播帶貨、倉儲物流于一體,自2022年投入運營以來,已幫助當地月亮粑、黃精茶、蜂蜜等30余種土特產走向全國市場。中心負責人黃禮仁介紹,通過升級智能化分揀系統和冷鏈物流,農產品損耗率降低10%,發貨效率提升15%。
完善的物流體系為農村電商發展按下“加速鍵”。在全南縣快遞集配中心,韻達、申通、中通等6家快遞企業的分揀線高速運轉,每天處理包裹近3萬件。通過整合資源,全南已建成52個鎮村物流網點,實現快遞“縣城到鄉鎮當日達、到行政村次日達、到偏遠村隔日達”。全南通達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曾思敏介紹,2024年12月,僅村級服務站便配送快遞2.9萬余件,“過去農戶寄件需往返于縣城和農村,如今成本降低20%,農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便捷服務,臍橙、香菇等生鮮產品得以更快到達消費者手中。”
電商的蓬勃發展,激活了全南人的創業熱情。在全南縣創新創業電商園,“90后”青年設計師李成旒正指導農戶設計農產品包裝。“我們為6類農產品制定了相關標準,幫助1家企業完成商標注冊,還為區域公共品牌‘全南好禮’進行了視覺設計。”他展示著新開發的打包膠帶,這些細節設計讓產品溢價提升10%。類似的電商服務團隊,該縣已孵化了10余個,帶動200多名青年投身電商產業。
培訓賦能為農村電商發展注入源頭活水。依托全南縣青年創業孵化基地和“虔新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志愿服務主陣地,該縣推出特色品牌“文明實踐+電商”模式,定期開設電商直播課程,邀請專業講師講授短視頻制作、流量運營等實用技能。去年,全南縣完成對340多人的電商培訓。城廂鎮葡萄種植大戶月滿秀參加培訓后,將自家的富硒葡萄種植過程拍成短視頻,粉絲量突破10萬,月銷售額達3萬元。“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她感慨道。
據統計,目前全南當地電商從業者超2000人,2024年網絡零售額突破5.3億元。
電商與農業的深度融合,讓全南特色產業煥發新生機。在剛剛過去的“2024臍橙季”,全南縣組織開展“我是贛州最火主播 我為贛南臍橙帶貨”網絡直播大賽,邀請“華農兄弟”等頭部主播直播帶貨,幫助果農銷售臍橙達20萬斤。據統計,當地通過微信、抖音等平臺銷售的臍橙占總產量的50%,價格則同比上漲7%。嘗到直播甜頭的果農們今年早早架起手機直播臍橙果樹的養護過程,消費者可實時認養果樹、定制包裝,推動“以銷定產”模式普及。目前,該縣通過建立單品類網貨標準、完善冷鏈倉儲,已打造出多個精品網貨品牌。
政策護航則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通過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全南縣整合中央財政專項資金與地方配套資金3000余萬元,全部投入對電商企業的物流補貼、品牌推廣、創業孵化領域。2025年,全南縣深化對標大灣區規則規制改革,轉變和創新工作思路,推動跨境電商與本地產業聯動,力爭全年電商交易額突破5.5億元。
從崎嶇山路到“數字坦途”,全南縣通過完善電商服務體系、打通農村物流渠道、培育新農人群體,構建起“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農產品上行體系+人才培育體系”的立體化發展框架,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水口村種糧戶黃建明說:“現在我們的農產品能賣出好價錢,日子就像這富硒大米,越來越香甜。”藏在深山的土特產“觸網上云”,昔日的偏遠山區正借助電商快車駛向致富增收的廣闊天地。(經濟日報記者 劉 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