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這是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縣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承載著全國半數以上人口和超三分之一的GDP。作為城鄉融合的主戰場,縣域承擔著資源要素流動匯集、產業經濟繁榮創新、公共服務均等融通等功能,通過興業、強縣、富民三者協同共進,可以有效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興業、強縣、富民三者相互依托、有機統一,是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環。產業興旺是活水之源,挖掘地方特色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游、智能制造等產業,既能為縣域經濟注入持續動能,又能創造就業崗位,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地方財政收入。縣域強大是支撐保障,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既能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還能進一步強化產業集聚能力和人口吸引力。富民增收是目標任務,興業強縣促進居民收入增長,不僅能擴大消費需求,增強人民幸福感、安全感,還能反過來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增強縣域內生發展動力。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生態條件差異顯著。這些差異化特征,決定了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必須因地制宜。資源稟賦差異決定路徑不可復制,地理特征、交通物流、人口土地等特征差異決定了縣域能興之業必然不同。發展階段差異要求政策精準適配,工業化初期需完善基礎設施,中期需推動產業升級,后期則需促進創新發展與產服融合。生態約束差異倒逼綠色轉型,京津冀周邊的大氣污染防治、長江上游的水源涵養、東北黑土地的保護等不同生態約束,要求產業開發必須與生態承載力相協調。各地必須破除“抄作業”思維,在遵循經濟規律基礎上,通過差異化戰略激活內生動力,才能有效推進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
這方面近年來成功案例不少。例如,浙江省安吉縣依托竹林資源構建“竹經濟+生態旅游”雙輪驅動模式,2024年竹產業總產值突破190億元,旅游收入475.6億元,形成了生態與民生的互促格局。廣西武宣縣深耕蔗糖全產業鏈,甘蔗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25%,優質糖料蔗種植面積超30萬畝,帶動60%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兩縣因地制宜,各自走出了特色農業與生態經濟強縣富民之路。
也要看到,現階段發展縣域經濟仍面臨多重結構性矛盾:一是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存在明顯短板,部分地區農村物流成本顯著高于城市,數字基建覆蓋率不足,制約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二是產業同質化競爭較為突出,一些地方盲目復制熱門產業模式,導致出現產能過剩。三是要素制約持續加劇,農村人才流失現象普遍,金融機構對縣域產業貸款支持力度不足,土地流轉市場化機制尚不健全。這些問題反映出政策適配性不足、市場機制活力未充分釋放等深層次矛盾,亟需通過差異化政策與制度創新加以破解。
要強化特色產業規劃引領,立足資源稟賦制定差異化產業規劃,通過“一縣一業”戰略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形成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到產業升級支撐縣域發展的傳導機制。精準補齊發展短板,針對不同發展階段分類施策,在基礎階段重點完善交通物流網絡,在提升階段推動產業智能化改造,在優化階段促進產業與服務深度融合,實現一體發展的良性循環。創新要素配置機制,建立與生態功能定位匹配的要素流動模式,通過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增值收益,形成一體發展的內生動力。健全政策保障體系,運用財政金融工具引導資源向特色產業傾斜,建立動態調整的產業扶持政策包,同時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通過“差異化產業選擇—精準化階段施策—要素市場化配置—系統化政策保障”的協同路徑,最終實現“產業興則縣域強、縣域強則百姓富”的發展目標。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鐘 真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