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寫寫申家坪村,真沒有什么理由了。申家坪村的申根考老師多次打來電話,邀請我到申家坪走走看看。
申根考老師生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念念不忘的是搜集一切有關自己家鄉申家坪村的資料和信息,并不遺余力地宣傳。前年的時候,申老師得知我正在進行的“平順百村”走訪行動,就和我取得了聯系,一再邀請我到申家坪村走訪。因為瑣事纏身,卻一直沒能成行。
我老家是距離申家坪不太遠的淙上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申老師曾先后兩次在淙上村小學校當老師、校長,時間累計長達七八個年頭,對淙上村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至今,淙上村人仍對申老師心存感念。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到平順縣城上中學后,曾多次步行到申家坪村坐班車,因此對申家坪并不陌生。冬天的時候,東南山區大雪封路,通往山上的班車停運。從老家淙上村到縣城,比較近的路就是步行走佛堂嶺、上井、下井,到申家坪村坐班車。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長治市的一家國有企業參加工作,單位同事里竟有一位不說平順話的平順老鄉申忠良。申忠良先生是平順縣申家坪村人,其父親一代已經來到長治城里工作,長期在外,說的一口普通話,卻從沒改變一顆平順心。因此,我們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以此算來,我和申家坪村之間也算很有緣分。
蛇年新春,申老師又打來了幾通電話,言之懇切,令人動容,作為一個學生小輩,于情于理,申家坪之行真的不能再拖了。
其實去申家坪路非常好走,它就處在平順縣城到龍溪鎮之間的大路旁,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想當年,冬天一下雪,我們老家的路就不通車了,而申家坪是不受影響的,每天照常會有班車來往。
申家坪是平順縣西溝鄉下轄村,目前僅有125戶,426人,國土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卻達到435畝,人均能有1畝耕地,在缺地少水的平順縣東南山區也是比較少見的富裕。
其實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西溝村橫空出世以前,申家坪才是其周圍十里八莊的中心村。中華民國時期實行區村制。1918年,申家坪作為平順縣第二區第七主村,下轄有:趙店、上井、下井、南小溝、東郊、東彰、正水、龍家、蘇家、青行頭、李家后等11個自然村莊。1937年,申家坪編村管轄范圍又擴大進了井泉、韓家、佛堂嶺幾個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申家坪長期轄有龍家、正水兩個自然村,也曾是總數達到360多戶,1200余口人的大村莊。直到1980年,改革開放,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就是土地下放到戶之后,龍家和正水才分別脫離申家坪,獨立建村。
沒有了龍家和正水的申家坪成了一個獨村,百十戶人家都居住在百里灘河岸東邊一小塊“坪”上。說是“坪”,其實一點也不平,也是高高低低起伏不定的一個小山峁,先人們就在山坡上順勢就形,掏窯造屋,是為老村。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光景,才在原村南平坦的河灘地上建起了一排排規劃有序的新民居,可謂新村。
申家坪之名,名副其實。傳說是申姓來得最早,落戶成村,因此村以“申家”為名。全村也以申姓為最多,能占到90%以上,間雜幾戶李、王、秦、衛姓人家。農村的事情,文字記載很少,多靠口口相傳。比如,申家坪的申姓來源,傳說就有很多種。
有說申姓是從河北遷移過來的,有說申姓是從潞城的西天貢遷移過來的,還有一部分人信誓旦旦地說是明初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樹”移民過來的。從河北或者潞城遷移而來,都有可能,唯獨大家深信不疑的明洪武年間從“洪洞大槐樹”移民而來,似乎最為不可能。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詔“遷澤潞無田民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閑曠之地”;十五年后,永樂元年(1403),又“詔澤潞等州縣無田民,分丁赴裕州墾荒”。皇帝下令,要求澤州、潞州兩地的老百姓往河北、山東、河南等地遷移,誰敢逆流而行,還從外地往澤潞而遷,給他多少腦袋也不夠砍的。
上黨申姓多傳為“打鍋申”,當是元朝窩闊臺宗族后裔。元朝皇帝的叔父曰憬是潞王,有18個兒子和6個女兒,元末朱元璋的起義軍氣勢如虹,潞王為免遭滿門抄斬厄運,決定在原姓“曰”字中間堅加一筆,改為“申”姓。打破羅鍋成18塊,每個兒子一塊,為日后好相聚辨認。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多次從澤潞往外移民,此支申姓后裔又隨移民遷往各省。因此,在晉冀魯豫蘇多地都有申姓稱自己為“打鍋申”“銅鍋申”“鍋片申”等。
申家坪的申姓家族也口口流傳著“打鍋申”的傳說,是不是真的,也無法考證。不過潞王日憬也只有18個兒子,從元末到明初短短二三十年時間肯定也不會幾何數級增長,所以哪來那么多的“打鍋申”?
其實,早在日憬改姓之前,申姓在上黨地區雖非郡望,卻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存在。神農氏裔申伯的后代以及申屠氏改姓為申,這兩支申姓已在上黨地區扎根久遠。或者可以這樣分析,日憬改姓為申,也正是看到了申姓在上黨地區的群體龐大。把一滴水溶于大海,誰也找不到。
申家坪的申姓從哪里來,什么時間來的,這個問題暫時是沒有答案的。但至少可以肯定在明早期,申家坪這塊土地上,已經有申姓在此生活勞作,這有至今保存完好的申家坪申氏家族族譜石碑為證。
人類活動本來就是一直在流動,從生物本能到文明建構,從物理遷移到認知突破,人類始終呈現動態流動特征。這種流動性既是生存策略,也是發展必然。
就像從申家坪也走出去了很多的申姓一樣。申家坪村西南有一座申姓祖墳,墳上生長著一棵大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申姓村民把大樹砍伐后,加工成了十幾副“土板”(棺材板的平順叫法),分給村里申姓幾個分支使用。結果此事一傳開,平順潞城好幾個村的申姓都來討要,說他們都是從申家坪遷出去的,祖產也有他們的一份。
申家坪村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交通相對便利,信息也就比較通暢,人們思想也就相對開放,自然而然,帶來的好處是諸如教育、商業等方面就要較為發達。在明朝廷官員夏言奏折中記錄下了明嘉靖七年二月,申家坪富戶申萬羊遭受搶劫,損失銀兩、銅錢、絹布、衣物、雜糧以及牛、馬、驢等。
至今,村里仍有當鋪院、染坊院等稱呼的小地名存在。老人們還清楚地記得,當鋪院大門樓上的兩塊大匾,一書““國寶源流”,一書“裕國便民”。商業發達,安康富足,促進教育發達,崇文習武。
申家坪是一個老村,申氏先祖申資,及其子申萬財、申萬糧、申萬倉、申萬盈來到這里時,擇地建房,自然形成了上院、下院、北院、南院,后來演化為申家坪村申氏幾股,后來又演化為村里興辦紅白喜事自然而然的幾個小組。在北院老院大門上曾有一塊金字大匾,題為“風追洛社”。
洛,洛陽無疑;社為團體。唐白居易為首的洛陽香山九老,宋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創立的“洛社”詩社,司馬光組織的“洛陽耆英會”,洛陽這地方,文風興盛,以致紙貴。至明清,匾常以“洛社”為題,成為一種文化意象。而“風追”則寓意著治學之風、文化風尚的追隨與傳承。
申家坪的崇文之風還可從平順縣“舊志”里一窺端倪。在明萬歷到清康熙年間,申家坪村的申氏家族幾代多人拔貢,多地為官:申汝弼,萬歷三十六年貢,任河南涉縣訓導,升馬邑縣教諭;申汝炳,萬歷三十八年貢,任臨晉縣訓導;崇禎三年(有說五年)歲貢,任遼州訓導;申安民,天啟四年歲貢,北直樂州教導;申惠民,天啟四年歲貢,北直灤州訓導;申志行,崇禎十一年歲貢,安邑訓導;申德行,崇禎十三年歲貢,太平縣訓導;申長民,康熙十七年歲貢。
在村里一處尊稱為“堂樓院”的老院落曾是一進兩院,首道大門上的金字大匾為“敦正可風”,二道大門匾額為“介賓”兩字。院主人學識淵博,敦厚純良、正直公正,可為風范,當得起鄉飲介賓。也恰迎合了南院大門上的匾額“人道敏政”,為人之道、做事之道,也就是修身齊家之道。
清末到中華民國時期,申家坪的申志敏,山西行政研究所宣講班畢業,任長治宣講員;申群昌,山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第一部本科畢業,任本縣督學。特別是鄉紳申道彰為平順復縣奔走呼號,立下汗馬功勞。1912年,清政府倒臺后組織潞安八縣參議會,代行知府職權,維護了舊潞安府以及府轄八縣社會正常秩序,申道彰為平順縣駐會參議。
國家危難時期,申家坪村民兵組織積極參加反掃蕩,保衛家鄉。村里青壯年勞力有18人放棄農耕,毅然參軍參戰,其中就有4人血染疆場,馬革裹尸還。和平時期,全村34人積極當兵服役,為國爭光,多人受獎。崇文尚武,始終是申家坪村的美好傳統和一股優良家風、族風、村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申家坪村更是注重教育,人才輩出,本科、碩士、博士層出不窮,或從教、或從政、或從商、或專事技術,各行、各業、各界,異彩紛呈,走向了全省、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一談起教育,就能想起曾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申家坪村見到的那個古樸的“申家坪完小”大門。那個時期,申家坪小學已經不叫“申家坪完小”,但是原“完小”大門還矗立在等班車來的小廣場邊,由于不懂“完小”的意思,就常在腦子里琢磨,自然就記憶深刻。
1928年,申家坪村就設立國民小學(初級小學),一直延續到1954年。
平順縣為提高教學質量,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教育,將龍鎮小學和佛堂嶺小學先后并入申家坪小學,改為“申家坪完全小學”,辦學規模得以擴大。完小學生來自周邊十里八莊,孩子們全部寄宿在校讀書。申家坪完小辦得十分活躍,很有特色。
今日再訪申家坪,“完小”大門不再,暫新的校園也已沒有學生。當然,農村教育衰落,不是申家坪一個村的問題,普遍皆然。
申家坪完小所占地方在舊時候其實是一座“文武廟”,也即文廟和武廟。大廟整體座北朝南,分為東西兩個大院,東院文廟,西院武廟。文廟正殿五間,供奉的是先師孔子;武廟也稱關帝廟,正殿七間,塑有關公神像。可惜至現在除小學樓房背后幾株高大松樹異象外,再也找不出文武廟的痕跡。
申家坪是個老村,古跡自然也應不少。在小學校背面的地方原有一座北閣,閣下券洞走人、馬、車,閣上是真武殿,現已不存。小學校左前約百米左右有一座南閣,閣下功能相同,閣上廟曾多變,原稱文昌閣,道光年間改為白衣閣,前幾年修繕后又改為春秋閣。
另外還有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等,規模都不是很大。唯有一口民國時期申家坪村民合伙挖砌的旱水井,井深五丈,底寬三丈,歷經近百年仍然完好無損,盡管村民已不靠吃旱井水,但是村民造房建屋,集體搞個基建,井水還是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站在申家坪的土地上,望著新村的規整民居與老村舊址的遙相呼應,往昔的繁華與今朝的寧靜交織在一起,仿佛一幅歲月的長卷徐徐展開。申家坪村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默默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又似一顆遺落塵世的明珠,散發著獨有的光芒。雖然時代的浪潮不斷翻涌,一些曾經的熱鬧場景已漸漸隱去,如那所承載無數回憶的 “申家坪完小”,但它所孕育出的精神與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融入每一個申家坪人的血脈之中。
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無論外界如何變幻,申家坪村都能憑借著堅韌的村風、深厚的底蘊,續寫屬于自己的新篇,繼續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吸引更多人前來探尋它的故事,感受它獨特的魅力。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附錄:1947-1948年《人民日報》上關于“申家坪”村的幾篇報道
太行三專不少村完成秋耕為什么比往年快?
第2版()專欄:......平順申家坪特組織了以貧雇為骨干的四十六人的突擊隊,并由村生委會突擊股領導,那里活緊張到那里突擊......
19480301正確了解土地法 抓緊時間勤生產
第1版()專欄: 【平順消息】二區申家坪群眾,陰正月十二日下午集會,討論當前運肥工作。首先領導上提出,今年春淺,二月二十六日就要清明,再有一個多月就種得地了,現在咱們不抽時間運,再遲了就沒有時間了。黑夜在民校討論了運肥工作,群眾算了天氣認識了今年春淺,還要準備實行土地法,這幾天不運,再遲了就沒有時間了。討論后,訂出了運肥計劃:全村有全勞力九十個,半勞力十四個,毛驢三十頭,牛三十九頭。現共存肥一萬五千余擔,確定十三至二十日八天完成。 (張馬龍)
平順二區加強生產領導 解散假貧農團開展春耕
第1版()專欄: 平順二區加強生產領導 解散假貧農團開展春耕【平順消息】......申家坪假貧農團組織了三十余人,把中農女人用抓紙彈辦法做了計劃,準備分配。假貧農團成立四十來天,開會就拆烘了兩間公樓房的木料。不準中農賣糧食,引起中農恐慌,降低了生產情緒。......(科則、振國)
平順二區干部檢查生產具體學習領導方法
第2版()專欄:平順二區干部檢查生產具體學習領導方法【平順消息】二區四月七日召開領導生產的縣區干部(十一人)會議。各小區生產情況匯報后,對這段工作作了嚴格的檢查與批判,分清那點對那點不對,讓干部放手大膽的去領導群眾生產。如對張偏文同志解散申家坪假貧農團,大家認為偏文同志首先深入老實貧雇,找到一個鐵匠工人,訪清假貧農團計劃封門的那家中農(假貧農團說是地主),沒放過帳,沒雇過人,雖抗戰后和人伙雇過幾天羊工,他在抗戰前當過三年長工,共產黨來了才發了家,確是個中農。又深入到本村小自然村廣大老實貧雇中農中,調查清假貧農團里大部都是好的,主要是三個榮退軍人(干部動員他歸過隊),三個蛻化干部搗亂,廣大老實貧雇在未發動起來時,對這些人也不敢怎的。這種深入群眾,詳細調查,分析是非真相是很好的......(平順建設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