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于1949年6月底開始進軍福建,勢如破竹,橫掃千軍。8月17日解放福建省城福州,9月17日解放東南沿海重鎮廈門。至此,福建全境除金門縣外基本解放。
第十兵團是第三野戰軍戰斗序列中最后一個兵團。共有4個軍(28、29、31和32軍),部隊來源于山東地區和江蘇地區較多,既有八路軍,也有新四軍。部隊朝氣蓬勃、勇猛頑強、屢擔重任。兵團司令員為著名將領葉飛,有“葉飛雄師”的美譽。
第十兵團在解放福建后,除32軍外,其余三個軍都駐守福建地區,準備與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長津湖戰役主力部隊)厲兵秣馬,摩拳擦掌,準備跨過臺灣海峽,解放臺灣。
1956年,福州軍區成立。福州軍區從福建軍區和其它部隊調集大批干部,成立了福州軍區后勤部。后勤部地址在福州東北部的中山路一帶。
由于后勤部基本都是葉飛十兵團的干部,以江蘇的新四軍和山東的八路軍組成。當年在軍區后勤部的大院里,我們父輩的口音不是蘇中蘇北的,就是山東膠東渤海的。來自江蘇地區的,一定是陳老總的新四軍;來自山東地區的,指定是許司令員的八路軍。第三野戰軍十兵團部隊里,29軍江蘇人多,28軍和31軍山東人多些。
小時候,生活在軍區后勤部大院里的孩子們,江蘇的新四軍占大多數,山東的八路軍占少部分。可以說,江蘇的新四軍似乎力量更強大些。至于像“第十兵團”、“第三野戰軍”這些特別專業的軍事名詞,那時的我們尚懵懵懂懂,一知半解。
大概在1969年左右,后勤大院里的大孩子(1953年以前出生的)都參軍入伍走了,大院里一下子冷清了不少。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一些半大的小子們,開始嶄露頭角,登臺亮相了。
當年中山路后勤大院大致分為三塊居住區(以三個食堂劃分地界)。中山路以東的區域叫“路東”地塊,中山路以西的叫“路西”地塊,歐冶池周邊叫“湖邊”地塊。三個地塊的男孩子們,基本都是自己和自己玩兒,很少越界的。即使有人越界,也很少與其它地塊的孩子們混在一起玩兒。
1969年初,從“路西”地塊的一些孩子們口中,忽然傳出“第三野戰軍”的稱謂。大家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中山路西一帶的幾個孩子頭,號稱自己地塊屬于“第三野戰軍”,凡是居住在這個區域里的孩子們,都屬于“第三野戰軍”的部隊。
看樣子,住在這個區域里有頭腦明晰的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父輩是從哪里來的,是屬于第三野戰軍的。既然父輩來自第三野戰軍,那孩子們理所當然得也是第三野戰軍的人了。頓時,第三野戰軍的叫法不脛而走,眾人皆知了。當然,幾個孩子撐不起第三野戰軍的臺面,也說明不了什么。但稱自己一干人馬是“三野”的路西孩子們,顯然自得其樂,沾沾自喜。
“三野”的名稱還沒有在孩子身上捂熱,路東與湖邊的孩子們自然也不甘落后了。他們也在打主意,既然有人叫第三野戰軍,我們這里應該叫點什么呢?不至于寂寂無名吧?
還是住在歐冶池周邊的孩子們捷足先登,他們根據自己居住地的地形特點,不假思索地稱自己是“湖邊大隊”。名稱來得很快,加入地域特征也無可厚非(當年我們孩子稱歐冶池叫湖,到歐冶池去玩都說去湖邊玩),只是“湖邊”的孩子們格局實在小了些。你想啊,第三野戰軍,該有多少部隊呀!一個十兵團就有十萬人馬!湖邊的孩子們起個什么名稱不好,非要起個“湖邊大隊”不可嗎?
一個大隊和一個野戰軍相比,結果可想而知了。想當年,鐵道游擊隊是個大隊,平原游擊隊也是個大隊,百十號人,太小了吧。起碼,你叫一個“湖邊野戰軍”多好啊!至少,叫“湖邊兵團”也拿得上臺面啊!可人家格局就這樣了,湖邊大隊就湖邊大隊吧!反正名字喊出來了,再改變,也難了!
“湖邊大隊”名字剛剛叫出來,路東的孩子們也在蠢蠢欲動了。人家叫“三野”,我們必須高人一頭,就叫“四野”吧!終于,路東地塊成了“第四野戰軍”的地盤。當年我住在這個地塊,搖身一變,成了第四野戰軍的人了!
殊不知啊!如果說,湖邊大隊的名稱只是格局不大的話,那么,第四野戰軍名稱的叫法就顯得有些無知了。大家的父輩都是陳老總堂堂第三野戰軍的人,你們孩子們偏偏要叫一個“第四野戰軍”。究竟是無知呢,還是叫板呢?我現在想起來,無知和叫板的成分都有。
想當年,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天塹,氣吞萬里如虎。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第三野戰軍進軍華東,第四野戰軍進軍華南。人家四野和福建壓根兒就沒有任何關系,你們偏偏起一個“第四野戰軍”的名稱,牛頭不對馬嘴!那個年代,軍事常識尚不普及,孩子們對所謂野戰軍只是一知半解,自然無可厚非了。反正 “四野”是喊出去了。名聲在外,將錯就錯吧!好在,當年沒人知道有錯,也就沒人與你較真兒了。
你還別說,自打有了“三野“、“四野”、“湖邊大隊”這些不三不四的名稱后,后勤大院男孩子們地域性觀念顯然是強化了許多,區分地域也簡單了許多。說某某某是“三野”的,說某某某家住在“四野”那兒,大家都心知肚明。
孩子們自得其樂的玩耍兒戲,也就是鬧鬧罷了。所謂“野戰軍”和“大隊”什么的,既沒有軍長,也沒有隊長;既沒有編制,也沒有活動,甚至沒有領頭羊,只是幾個孩子一攛掇就喊了起來。孩子們也就掛在嘴上,沒有什么實際行動和團隊組織。誰知,這件事兒居然驚動了后勤大院的大人們。
據說后勤部管理部門知道了這件事后,就匯報給了后勤部領導。后勤部領導就回家問孩子們怎么回事?孩子們說,是幾個二級部長的孩子們鬧著玩兒的,并不是什么實質性的組織。你看看,孩子們之間鬧者玩的兒戲,誰也不當回事,大人們卻當回事兒了。當年社會上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組織多如牛毛,大人擔心大院里孩子們,千萬別學習社會上的人搞什么組織活動。
后來,中山路大院里的半大孩子也前前后后都去當兵了,什么三野四野也就做鳥獸散了。誰知后勤大院從中山路搬到農學院后,所謂三野四野的稱呼又死灰復燃了。農學院分南北兩個區域,住在北部大禮堂旁的孩子們叫自己是“北山游擊隊”(來自京劇《紅燈記》里臺詞),住在南部蛇山一帶的孩子們稱自己是“南山游擊隊”。只有住在農學院西門外的孩子們頭腦清醒,不會附庸風雅,從來沒有叫自己是什么“西山游擊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