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見萬宜訊——三天訂單破萬——當二代梟龍MAX(參數丨圖片)在2025年3月甩出這份成績單時,整個插混市場都倒吸一口涼氣。畢竟就在前兩個月,初代梟龍MAX還以“月銷22輛和14輛”的慘淡數據淪為車圈談資。這場從谷底到山腰的跳躍,靠的不僅是價格直降2萬的“掀桌戰術”,更藏著長城對市場的全新理解:電車時代稀缺的不是動力,而是駕馭動力的安全底氣。
一代梟龍MAX的“翻車現場”:到底是誰的鍋?
初代梟龍MAX的走低,堪稱汽車界的“教科書式案例”。定價15.98萬起卻連座椅通風都要加錢,性價比直接被宋PLUS DM-i按在地上摩擦。盡管Hi4四驅技術賬面數據亮眼,但15萬級消費者更關心油耗而非“雪地脫困能力”,畢竟大多數人買城市SUV是為了堵在三環,而不是穿越可可西里。再加上長城在插混市場的品牌認知度,梟龍MAX最終淪為4S店的“靜態展示車”,銷售話術從“這車能越野”逐漸變成“這車其實挺省油”。
更致命的是,當比亞迪用“油電同價”橫掃市場時,初代梟龍MAX還在用“四驅溢價”勸退主流用戶。直到銷量跌穿地板,長城才意識到:在插混市場,“技術情懷”敵不過“真金白銀的性價比”。和哈弗其他產品高度的同質化也沒能突出梟龍MAX的車型亮點,在長城汽車全面銷量滑坡的當下,哈弗決定用換代車型重新入場。
二代梟龍MAX的“反殺密碼”:安全,才是最性感的配置
二代梟龍MAX的逆襲,始于一次精準的“用戶痛點狙擊”。預售價13.88萬起,比初代直降2萬,入門版即標配L2智駕+50W無線充,頂配價格卡在17萬,剛好避開與競品的正面交鋒。但真正讓訂單飆升的,是Hi4四驅系統對安全場景的精準回應:
全系標配Hi4電控四驅,通過前后電機協同控制,在低附著力路面自動分配扭矩,減少車輪打滑風險;
后電機解耦技術,時速超63km/h時自動切換前驅模式,降低高速巡航電耗;
車身熱成型鋼比例提升至24%,初代車型為16%,A/B柱采用1500MPa超高強度鋼,中保研2024版碰撞測試中獲G級評價。
這些數據背后,是魏建軍“安全冗余”理念的具象化——用四驅系統重構用戶對新能源車的安全信任。
對手的困境:當比亞迪遭遇“安全焦慮”
二代梟龍MAX的爆單,正在改寫插混市場的競爭邏輯。宋PLUS DM-i雖穩坐銷量王座,但其兩驅架構在北方冬季的“溜冰場模式”已成公開秘密;銀河L7的3擋DHT技術雖先進,但復雜結構帶來的維護成本讓家庭用戶猶豫。
技術宅的春天:Hi4四驅的“去越野化”革命
在車見君眼中,目前二代梟龍MAX最聰明的策略,是將四驅從“越野玩具”重塑為“安全剛需”。拋開價格戰和配置堆料,梟龍MAX真正的底牌就是Hi4插混系統用兩驅的價格做到四驅的性能,1.5T發動機熱效率41%,WLTC綜合油耗僅1.15L/100km。更魔幻的是改裝潛力:某改裝論壇已經出現“梟龍MAX爆改沙漠越野車”的教程,前后差速鎖+AT胎一套下來不到3萬塊,但對99%的用戶來說,技術很牛,但沒必要。
價格戰的另一面:安全配置的“隱性通脹”
表面看,二代梟龍MAX的降價像是一場自殺式沖鋒:頂配17.68萬的價格,比宋PLUS DM-i四驅版便宜4萬。但拆解成本會發現,長城砍掉花哨的AR-HUD和車內香氛,把省下的錢砸向了四驅系統和車身鋼材,務實主義正在取代配置競賽。
二代梟龍MAX的逆襲,為行業上了生動一課:在新能源的下半場,安全才是最高級的豪華。它的成功不在于參數碾壓,而在于用四驅重構了家庭用戶的價值排序——當競品還在比拼屏幕數量和續航里程時,梟龍MAX選擇用剎車距離縮短的15%和側傾減小的5度,講述一個更動人的故事。
72小時訂單破萬只是一個開始。如果長城能堅守“安全普惠”的路線,做大哈弗產品的差異度,或許真能讓“Hi4四驅”成為插混時代的“ESP”——不再是頂配專屬,而是每輛車的生存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