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作為中華醫藥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五大藥物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中都有關于膏藥的記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膏藥療法是一種獨特的中醫外治療法,它利用藥物施于病者體表或患部,借體表對藥物的吸收和經絡的通路,達到相應的治療效果。2007年,唐老一正齋膏藥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說到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故事,還要從鎮江的老字號唐老一正齋(又稱“唐一正齋”)藥店說起。
一藥齋留一段史
康熙年間,鎮江五條街布衣店伙計唐守義,因經常幫襯街頭算命的怪老頭,得贈一膏藥秘方。怪老頭叮囑他,要虔誠秘制,不可偷工減料,謹防外人假冒牟利。得秘方后,唐守義開了一家小藥鋪,嚴選藥材,精心制藥,并將試熬的一小批膏藥免費贈予路人。坊間都說,此膏藥能治百病,因此得名“萬應靈膏”,后又更名為“益癥膏”“奕爭膏”“一正膏”。據鎮江市檔案館館藏“唐老一正齋萬應靈膏”檔案記載,“一正膏”配方獨特,需要麝香、木香、乳香等近80味中草藥,按君、臣、佐、使配伍精制而成,具有舒筋活血、祛風止痛、化痞除瘀、消散順氣的功效,可以治療跌打損傷、腰肌勞損、月經不調等多種病癥。
《丹徒縣志摭余》案卷 鎮江市檔案館藏
鎮江市檔案館館藏光緒年間的《丹徒縣志摭余》卷三記載——
“膏藥,唐一正齋有舉人額為記海內馳名。”
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話,卻說出了一正膏曾經聞名海內外的事實。
如今,在鎮江大市口的繁華大街上,有一座門樓造型奇特,與周圍的現代建筑風格截然不同。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就是唐老一正齋藥店舊址。門樓左下方立著一塊小石碑,上面寫著:“本齋創始于清代康熙初年(1662年)。”
門樓正中央掛著一幅老人的頭像,上面有“唐萼樓”三字。
唐萼樓,是唐老一正齋第八代傳人,執掌藥店54年。其間,他斥巨資重修店房,并于1922年在農商部注冊了“唐家老一正齋”商號,還立了重修店堂記碑。當時,唐老一正齋的產品遠銷東南亞、英國等地。唐萼樓以其醫術、醫德和善行深受世人尊敬,成為鎮江的一代名醫。他去世后,其子唐端芝于1930年注冊的其父唐萼樓肖像商標,被譽為“鎮江第一商標”。
一藥方傳數代人
唐老一正齋經過幾代傳人苦心經營,得到許多名人的青睞。相傳康熙年間,河道總督陳鵬年曾患筋骨疼痛之癥,因用一正膏而痊愈,使他深信此藥的療效。他在治理水患時,把一正膏帶到治河工地,幫助不少河工緩解了筋骨疼痛的病癥。他有感于此藥的神奇療效,于康熙五十年(1711)題寫了“橘井流香”四字,制成金字牌匾送給唐老一正齋。“橘井流香”來源于“橘井流芳”的典故,但陳鵬年覺得一正膏帶有特殊的香味,因此在題匾時,將“芳”字改為“香”字。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書法家王文治,有感于一正膏療效好,特為藥店題書“唐一正齋”字號匾。同治十年(1871),書法家勒方锜(后官至福建、貴州巡撫)因頸椎疼痛敷了一正膏,療效顯著。他為表感謝,題寫“香芬玉釜”相贈。“香芬”出自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白茅》:“香茅,一名菁茅”,“葉有三脊,其氣香芬”。這里指的是中藥材。“玉釜”則代表了熬藥的過程。
因為一正膏療效極好,自康熙至同治的200多年間,不法之徒為了牟利,假借唐老一正齋之名制售假藥。這種惡劣行徑不但貽誤病人的治療,還嚴重損害了唐家聲譽。因此,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同治六年(1867),唐家第一代到第七代傳人,與制假藥者打了很多次官司。每回唐老一正齋勝訴,官府都會張貼布告,以儆效尤。但過了不久,紙質的布告或被替換或破損,假貨又卷土重來。到了同治七年(1868),唐家第七代傳人唐沐考中舉人,向朝廷陳述了假藥給唐家帶來的困擾,請求朝廷加大打假力度。
唐老一正齋里的“奉憲勒石永禁”碑
鎮江市檔案館藏
同治八年(1869),經督、撫、臬、道、府、縣各級官署衙門批準。唐老一正齋在店門口立“奉憲勒石永禁”碑,碑文有——
“爾等當知一正齋老店秘方利濟久經馳名,只此唐家并無分鋪,毋許私制假膏冒混牌戳圖利病民。倘有故違以及籍端詐擾,一經訪聞或被告發,定即提究詳辦……”
碑文表明只有唐老一正齋出品的才是正宗的一正膏,如發現假冒者將立即查辦。此碑被稱為“中華禁假第一碑”,如今仍鑲在門樓店堂墻面上,成為唐老一正齋的“鎮店之寶”。
1937年,日寇入侵鎮江,五條街被燒,唐老一正齋也未能幸免,只剩下一面墻和損毀嚴重的門。1938年,唐家利用未曾燒盡的木料,搭蓋了一間平房作為店堂。抗戰勝利后,唐家人又重新修建唐老一正齋。1956年,國家實施公私合營,以唐老一正齋一正膏為主要產品創辦了鎮江制藥廠,唐家第十代傳人唐堅率唐氏8人加入該廠,傾心傳授技藝。1965年,該廠與鎮江國藥總店成藥加工廠合并組建了國營鎮江市中藥廠。唐堅成為膏藥生產的領軍人物,為鎮江的中醫藥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1954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唐老一正齋唐萼樓肖像商標函。鎮江市檔案館藏
300多年來,唐老一正齋的十二代傳人遵循“一心本一德治病救人”的祖訓,以誠信求實為己任,虔心制藥。一正膏除了得到本地人的認可外,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專程到鎮江購買。1982年,唐老一正齋被列入鎮江市首批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唐老一正齋膏藥制作技藝被江蘇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商務部向獲得“中華老字號”的唐老一正齋授牌。唐老一正齋作為鎮江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繼續吸引著一代代鎮江人潛心傳承。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25年3月7日 總第4259期 第四版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