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左二陸尊老師。
原標題:我的收藏我的夢
收藏是一個從遙遠開始的夢。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母親是揚中縣玉雕廠的玉雕技工,我從小在玉雕廠的岫玉堆上頑皮嬉戲,見到五顏六色的翡翠、白玉、黃玉、瑪瑙、水晶碎片,總是用透明玻璃瓶裝上,再放進水,對著陽光,那種炫目的情景,以至于五十年后也清晰可見。
六歲那年,搬家到三茅港西南路12號的揚中縣文化館老樓,那是當年揚中少有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樓后有一個天井,一棵芭蕉樹,一口老井。繼父宗能述是揚中圖書館的館員 (現年95歲,文體局離休干部)。我家里人口多,館里就將一樓堆放木箱的庫房順了順,擱了張小床。木箱上貼了蓋有縣革委會紅章的封條。至此,開始了我夢幻般的少年時光。木箱里面裝了什么,大人不告訴我,只是特別關照:封條不好撕,撕了公安局抓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箱子中物品的神秘感有增無減,幾乎同步于少年到青春期的幻想。終于有一天放學后發現,木箱被老鼠咬了個洞,露出了彩色的彌勒的頭,才知道木箱里面裝的是“破四舊”沒收的地主老財和寺廟的古董等物。
八十年代初,新的文化館搬到了江洲西路,木箱封條撕掉,在工作人員監督下,現場撬開,這才徹底看清里面的東西:大地主杜三家的花瓶、十來個銅質發黑的蠟燭臺、紫砂壺、紫砂筆筒、瓷器碗盆、硯臺、鐵質的普濟庵的磬、字畫、古書。當年最感興趣的還是鐵質大刀、長矛、槍、鬼子的刺刀等。
那時,楊際璜、奚貞根、孔憲良、劉天蔚、倉道洲、季成富、李山泉、嚴升富、徐復興、施榮本、朱秀清、趙守儉、高云書、聶剛直、梅仁壽、沙啟閭、胡淑云、葉錦春、高禮懷等老師都是文化館的骨干。印象深刻的是太倉人吳錫安先生,南師大美術系畢業后,六十年代分配到揚中縣文化館,因為有海外關系,文革中深受迫害。他宿舍在我家二樓。每天放學回家,總看他伏案創作,他將窗玻璃畫上了彩色金魚,更喜歡到他宿舍,看他收集的郵票、剪報等等花花紙片。吳錫安先生還是陳履生的啟蒙老師,陳履生先生經常來老文化館,向吳錫安先生和倉道洲先生求教,并常常背個畫板,在三茅大港邊寫生,我就跟在他后面,純屬調皮搗蛋。前年陳館長還講:小陸軍是三茅街上最皮的一個。后來,陳履生先生藝術成就日升。他后來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同時又是著名的收藏家,他是我心中神一樣的偶像。
小學1年級開始流行集郵,那個年代,根本沒錢購買新郵票,也就只好到各位老師家翻箱倒柜,尋找信封。至今記得劉天蔚老師的訓斥:七歲八歲狗都嫌。想想一轉眼都快五十年了,他早已經不在人世了,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集郵是我少年第一個收藏夢,訂閱《集郵》雜志,申領揚中縣郵電局購買郵票卡,參加揚中集郵展覽。文革語錄票、黃山系列、金魚系列、三角和平鴿、偉人系列、民國票、清代龍票、各種小型張、小本票等,竟然也收集了十幾本集郵冊。集郵占用了我整個業余時間和零花錢。
集郵的同時,有件事情的發生,是我收藏錢幣的緣由。某日,見老文化館食堂門口,幾位老師圍著議論,從庫房翻出兩麻袋國民黨紙幣,沒法處理,又不適合流入社會,決定中午燒飯用掉,看著成捆的花花綠綠民國紙幣扔進灶堂,我心中甚是不忍。因為集郵,收藏意識還是較強,苦苦哀求燒飯師傅將錢留我,他說領導關照要全部燒了,也只能將散落地上的幾十張收集起來。因為收集了這些民國紙幣,后來在新華書店看到錢幣鑒賞的書籍,就照圖比對,發現有幾張還是小有價值,金圓券完全沒什么收藏意義。揚中國土公園有次舉辦展覽,是揚中籍錢幣收藏家孫國寶先生的錢幣展,大開眼界,癡迷了一段時間,終因揚中錢幣貨源稀少,僅僅收藏一部分古代普通版本銅幣、銀幣和第2、3、4套人民幣和錯版人民幣。錢幣的收藏終究沒有什么成就。
老文化館雖是彈丸之地,卻是揚中的文化中心。放學回家,聽到的是孔憲良老師講笑話、沙榮盛同志評論時事政治、施榮本老師拉拉二胡、記不得名字的老師練習揚州評話、李山泉老師寫著飄逸的書法、嚴升富老師一絲不茍的畫油畫、倉道洲老師堪稱一絕的新魏體創作。起初也跟老師們學過幾天二胡,終因五音不全作罷。季成富老師白天下鄉拍攝照片,晚上總是自己在暗房里洗印黑白照片,我總是喜歡進去看著玩,因為全過程要幾個小時,中途怕曝光不好開門,可我又沒有耐心,季老師總說我:下回再要出去就別進來。當年破四舊沒收的大地主杜三(杜楚卿)家的大花瓶,季老師一直用來裝相紙和雞毛撣子,直到去年還保存在他家,因為有感于我收藏了大量揚中老照片,他將花瓶贈予我(這是后話)。倉道洲老師、李山泉老師、嚴升富老師都是文化館的美工。我總算對筆墨藝術,小有靈感,跟幾位老師后面涂涂畫畫。嚴升富老師經常帶我去外地看看畫展。而走進揚中的藝術家們,更是給閉塞的小島帶來了春風。陳履生老師請來了南藝校長保彬現場作畫。吳錫安、陳履生、李紹宗、王中明等老師相繼在新文化館展覽廳舉辦了個人展。揚中籍國際書法大家凌云超先生的回鄉之旅,親眼目睹了他現場題字,親耳聆聽了他對中國書法三千年的闡述,更是印象深刻。極為可惜的是他回印尼不久去世,是國際書壇,更是揚中文化界的一大損失。
研究挖掘 “紫石英號事件”(轟動世界的紫石英號事件,揚中為重要發生地,紫石英號被炮擊傷后擱淺在雷公島旁,64名英軍傷兵逃上了雷公島)、“春江花月夜”與揚中的關聯(揚中新編《新壩鎮志》《指南村志》也已將“春江花月夜”編寫入志。中電大道新建橋梁,在我的提議下,也正式任命為 “芳甸橋”(“芳甸”源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轉繞芳甸”)。挖掘整理任正非在揚中化工儀表配件廠研制和量產 “標準真空發生器”的故事。整理歸類揚中四千四萬的萬份史料并建成 “揚中四千四萬精神陳列館”(友好村寬心圩火車)。
受原揚中市史志辦主任馮鴻鳴之聘,任特約文史顧問,并簽署《揚中珍稀文物遺存》共同出版協議,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題寫了書名,正在編撰中。2019年,受揚中市委宣傳部委派,擔任中央電視臺10套《中國影像方志·揚中篇》揚中地名記主講和中央電視臺4套《遠方的家·長江行》主要嘉賓,推介揚中河豚文化。受揚中民俗研究會會長朱懷林之聘,任協會理事,進行揚中家譜文化研究。受揚中民間藝術家協會會長孔慶璞之聘,任協會理事,進行揚中民間藝術研究及推廣。走進揚中外國語小學、秋水軒島城讀書會,講述“太平洲的故事”;擔任《揚中人》雜志特約撰稿,在《揚中人》雜志發表:“揚中成洲建制歷史探源”“揚中旅外同鄉會歷史綜述”“揚中江堤建設與防汛搶險”“碑說營房港與德興洲的變遷”(與倪加輝老師合作)
2020年,揚中博物館建成,揚中眾多領導舉薦下,將“揚中文心雕龍藝術館”搬遷至市博物館,并被聘為揚中博物館研究員、文史研究室主任。同時捐獻100件重要揚中文史給揚中博物館,包括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收藏的 《端忠敏公奏稿》原件、水師衙署吊橋巨石、民國結婚證、教育類徽章史料、家譜、揚中名人字畫等等。
在揚中博物館的近兩年時間,與博物館同仁共同努力,勘察了揚中20多座古石橋,并將“中立橋”“興龍橋”“欄桿橋欄桿、石獅子”運至館內展出。發現了“普濟石碑”“蔣家橋石橋記”“合興橋橋記”“王三橋碑、蓋”等重要文物。整理館內原有文物,發現了左宗棠立的豐裕營房港5塊石碑檔案原文。整理發現了大量揚中革命史料,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獲省九部門頒發的鄉土人才“三帶新秀”稱號,與倪加輝研究員取得了揚中首批考古勘察證書,以私人藏品創辦了“南湖紅色記憶館”,為八橋利民村創辦“八橋利民紅色記憶館”,為油坊鳴鳳村創辦 “鳴鳳村歷史文化村史館”,為油坊鄉賢館補充史料;為三茅街道廣寧社區布展 “廣寧史話”,為省級文保單位“培根師范”提供布展史料。呼吁新壩政府將永平村“吉慶有余”門樓,移至新壩公園保護、展覽。
今天的揚中人在驚訝自豪現代的發展之余,還應該為此做些什么?往昔無言,歲月悠悠。我們不應讓歷史塵封,我們自己既不能“身在寶山不知寶”,也不能讓我們的珍寶“藏在深閨無人識”。比如說,歷史上的揚中大地,曾在政治、經濟、人文、社會、科技、教育、藝術諸方面,有過什么樣的燦爛和輝煌?揚中歷史曾給揚中人融注了什么樣的文明血脈和精神遺存?獨特的江島文化和移民文化的歷史意義在哪?這里的人民曾有過怎樣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揚中的阡陌村巷、歷史古跡,曾有過多少人文精英在這里出場?革命年代他們在這里曾經演繹過怎樣的豪邁和故事?也有過怎樣的悲喜和得失?
檢視文明之血的流淌,才能孕育新生的未來。我們今天的揚中人,將自己獨特的歷史珍寶,即使小到老照片、老地契、老物件等,做一番挖掘、搜集、整理、擦拭,然后展現給世人,也展現給自己,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這樣做了,揚中文化和揚中精神才能逶迤綿延,汪洋萬匯。我們才不愧對歷史,不愧對古人,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向世人推出“江中明珠”“芳菲河豚島”“工程電氣島”“太陽島”等等名片,這對我們今天的發展也是有益的,我們的家珍瑰寶的價值才會得以體現。
這些,由誰來做?顯然只有我們自己。我們不做,我們不說,不僅外人不會知道,就連我們自己也會漸漸茫然一片。過去以及揚中博物館成立以來,我們對揚中歷史做過一些挖掘工作,也形成過一定的成果。但是,這是一件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的事。事實上,現在有關揚中歷史文化的許多領域和節點,還有很多空白,等待我們慢慢去挖掘、去展現。即使已經挖掘展現的,也還有創新形式、提升水平的必要。
這就需要揚中人,尤其是揚中的各界人士,積極參與進來,做一番這方面的工作。在弘揚江島文化,提高揚中知名度,全方位推介揚中,促進揚中經濟發展上做出貢獻。
最近幾年,上上下下文化建設的春風撲面而來,揚中博物館、陳履生博物館群、渡江文化園、四千四萬陳列館,以及各鄉鎮村史館、黨史館、革命斗爭紀念館建成,挖掘揚中歷史文化資源,展現了揚中歷史文化魅力。揚中的歷史文化是新時代揚中人的心靈之泉。歷史文化之血和新時代民族之血相浸潤,才會孕育滋養揚中今天的發展,才會使我們的事業如日初升,灼灼其華。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