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有話說
明天就是我們機器人國白賽事班的招募了!關于機器人賽道如何規劃、孩子如何準備機器人的學習規劃,我都寫在這篇文章里了~
回顧:
明天也是萌芽戰隊的招募日,報名加入國家白名單機器人競賽,學習以賽促學,無限接近領獎臺。
加入萌芽社群,了解更多科創賽事和科技特長生的規劃。
晚上好呀,我是萌芽。
昨天分享哥哥弟弟兩參加的廣州市市賽,今天收到通知了,兩兄弟的隊伍成功脫穎而出,順利晉級省賽了。
這次的比賽是現場實戰賽。
現場公布題目后,要求孩子即刻編寫程序,充分運用機器人知識,自主完成“硬件-軟件”深度融合的項目。
比賽一共設置了三道大題,分值依次為35分、50分、65分,相應地,題目難度隨之遞增。
賽后哥哥跟我分享了他們的分工:他負責前兩道,弟弟負責第三道題。
說實話,當得知弟弟負責難度系數最高的第三題時,我內心滿是詫異。
我當場瞪大了眼睛,下意識地直接“哇……”了出來,壓根就不敢相信好不好。
不過靜下心來想想,這些年看著弟弟一路成長,我也真切地察覺到,他真的是越來越不一樣了。
就拿最近孩子在上的派培優數學課,由于是小班直播課模式,班里孩子人數少,所以大家輪流上臺發言的機會蠻多的。
課后,老師還特意跟我交流,說弟弟乍看有些靦腆害羞,可一旦輪到他回答問題,解題思路還是很清晰、靈活的。
所以老師鼓勵我們多讓孩子上臺講題,因為可以好好鍛煉他獨當一面的潛力。
一個佛系養成的小男生,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獨當一面呢?我不禁思考起這些年弟弟的“變化”來。
Part.01
朋友們都知道,我家弟弟Eric就是一個“行走中的表情包”,自帶喜感。
這些年,他總是能夠巧妙又淡定地在他哥的世界里,找到他的獨一無二的存在點。
比如哥哥在旁邊連續練了3個小時鋼琴的時候, 他可以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
當圍觀哥哥們一起在舞臺上表演并謝幕的時候, 他可以用這種方式開開心心地參與進去。 ▼
還有好多次在哥哥的視頻里的“被迫營業”,都是哥哥英語視頻的經典。▼
回想哥哥當年,年僅6歲就在小小托福的考場上斬獲滿盾,而弟弟呢,卻與哥哥截然不同。
每次當我試探著問他 “要不也給你報個小劍橋的考試,鍛煉鍛煉” 時,他就會立馬開啟撒嬌模式,拉著我的手勸說道:
“媽媽,有哥哥就夠啦,我就不跟著瞎湊熱鬧了,學習好辛苦呀。”
看著弟弟這般模樣,我想了一個新的辦法。
在弟弟6歲生日那天,我語重心長地跟他講:
“孩子,你如今滿6歲了,這可是人生小小的里程碑。媽媽覺得,你得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挖掘一下自己的潛力。”
弟弟一聽,瞪大了眼睛喊道:“為什么我得考呀?!這也太難了吧。”
我輕輕撫摸著他的頭,半開玩笑道:
“你想想,你從小除了爸爸媽媽悉心陪伴,還有哥哥在一旁陪著你學習成長。你站在這么多巨人的肩膀上,要是不試著鍛煉一下自己,怎么能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呢?”
那時,一旁的哥哥也興致勃勃地湊了過來,笑著說:
“就是就是,弟弟,你別怕,等你考完試,我陪你去旅游,咱們痛痛快快玩一場。”
后來,我們便有了這個愉快的約定:只要出去考試或比賽,就順便旅游度假玩一玩。
后來你也知道的,弟弟不僅考完了劍橋、考完了小小托福和小托福,還考了KET、PET,現在在準備FCE。
日子也就這么過來了啊,一晃眼就幾年過去了。 弟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不安,反而很淡定。
他似乎找到了自我接納的方式。
Part.02
因為有個老大在前,這些年來我身邊也很多人問我,弟弟要怎么培養。
《教養的迷思》里有一句經典語錄是這樣說的:
兒童的行為模式是模仿大一點的孩子,他們會修剪自己的行為以便和團體一致。
相比哥哥,弟弟很多時候很隨意。
比起大人給他定什么學習計劃,他最喜歡的,應該就是跟著哥哥,“哥哥做啥我做啥”。
找出自己是哪類人, 屬于哪個團體,對于弟弟來說,確定自己“歸屬地”是他的主要學習方向。
只要是哥哥在做的一切,弟弟就好奇。
只要是哥哥走過的路,弟弟就義無反顧。
《教養的迷思》里提到的“同齡人影響法則”,說的就是弟弟黏皮糖一樣跟在哥哥后面的情況。
他大部分的時候,做什么事情或者不做什么事情的標準,都和哥哥很有關系。
以前總是跟在身后看,是從二年級開始,我感覺到他終于和哥哥有一點點“并肩作戰”的模樣了。
前年結束的中國芯機器人比賽的省賽,也是我們“萌芽戰隊”一起參加的第一屆重磅活動,我家倆孩子,竟然抽中了同一個時間段,不同場次的比賽。
哥哥在高級組。▼
弟弟在初級組。▼
這次比賽的賽程是兩個半小時,任務設置了兩個環節。
首先是任務一,要求孩子們操控機器人運送積木。賽前,選手有40分鐘的調試時間,來確保機器人的各項參數與性能達到最佳狀態,調試完畢后便正式開啟任務一。
緊接著是任務二,需要機器人推倒積木,同樣給予了40分鐘的調試時段,之后再推進任務執行。
此外,比賽的規則也清晰,像是明確規定大人不得在旁協助,比賽期間孩子不能擅自離開座位,而且在每次調試結束后,還得按照標準流程封存機器人,以防違規操作……都需要嚴格遵守。
讓我意外的是,在整個比賽進程中,弟弟的表現非常沉穩。
面對重重壓力,他全然扛了下來,在初級組的發揮甚至超越了身處高級組的哥哥,著實讓人刮目相看。
要知道,就在比賽前一天還狀況頻出,弟弟因為始終無法精準測試機器人的數值,急得大哭了起來。
本以為他會帶著些沮喪上賽場,可真正到了比賽的時候,他卻如同換了一個人,穩穩地扛住了所有壓力。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覺到,那個平日里總是慢悠悠、不緊不慢的 Eric,在這場考驗中又成長了一大步。
后來,他和哥哥攜手并肩作戰的頻次越來越高,哥倆一起闖蕩過的比賽,看過的風景、歷經的事兒也越發多了起來。
不知不覺間,弟弟真的蛻變了,還是一樣天性迷糊的他,但在關鍵時刻,能扛事兒了。
Part.03
但不管如何,這些年,弟弟的生活狀態整體還是很愜意自在。
說實話,這樣也挺好的,他有屬于自己的生活節奏。
弟弟這人呀,向來不愛循規蹈矩,不像哥哥那樣凡事都有著清晰且嚴謹的規劃。
哥哥做事情總是力求盡善盡美,將每個細節都處理得細致入微、面面俱到。
而弟弟呢,時常會犯些小錯誤,鬧出點小意外,對他來說,做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也不怎么去追求極致。
有時候看著弟弟,我心里也會涌起諸多感慨。
他這種隨性而為的生活方式,與哥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胎家庭,如果說我最怕的是什么,就是一碗水沒端平,結果本應該是相親相愛的手足情,變成了互相傷害的冤家。
奇葩說里有一個辯題是,“生二胎要不要得到老大的允許,愛如何一碗水端平”。
在那個辯題里,我其實挺贊同傅首爾說的話,愛如何一碗水端平, 得成人先想明白。
多一個孩子,對我們來說,并不是把對于第一個孩子的愛分出一半給第二個孩子。
而是拿出一份盡可能一樣的、同等的、不偏不倚的愛給這個新生命。
對于Eric來說,這么多年來,他仍然還是最初的那個自己。
迷糊、撒嬌就是他的底色盤,喜歡的事情積極進取,不開心的時候像個小松鼠一樣縮在我懷里求抱抱,這是他很柔軟的地方。
哪怕弟弟前面有一個哥哥看起來很優秀,
但也不影響弟弟自由地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覺得, 有時候,孩子的成長之旅,就像是在某個平臺往上蹦的過程。
如果父母像平地,孩子掉下來,會受傷。
如果父母像泥潭,孩子掉下來,會深陷。
或許只有父母像彈床,孩子掉下來,才能不僅被好好接住,還能重新凝聚新的蓄力,讓下一次有機會蹦得更高。
能組成這個柔軟又富有彈性的彈床,就是來自父母的愛。
全身心、毫不猶豫的愛。
當一個孩子能夠被穩當當托住的時候,他就有了向上的力量。
就能在他的成長之路上,勇敢地做自己。
所以不管孩子的性格如何、在家里有沒有兄弟姐妹,只要他能夠安心、勇敢地做自己,他就有更大的成長的勇氣和力量, 因為他始終被家人托著呢,
畢竟孩子心中想要的,還是父母愿意始終如一地確認所給予的愛的完整性。
“哥哥是哥哥,你是你,你們合在一起,叫兄弟。”
你說對嗎?互勉,yours,萌芽。
近期文章回顧:
(附資源下載)
點擊直播預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