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凱,42歲的西安人。
我曾經是一家上市公司旗下IT總監,年薪40萬
2018年,我毫不猶豫裸辭,轉身做了沒有收入的騎行者。
三年時間,我累計騎行4萬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一圈,爆減40多斤。
(環青海湖時隊友合影)
剛開始騎行,我都是跟著大部隊,十幾人一起行動。
后來就變成小部隊,就剩我們三個人,騎著騎著變成了一個人,但我并不會覺得孤單,因為滿眼都是風景。
2004年,大學畢業后我就來到了北京,開始了15年的北漂生活。
我當時讀的是民辦高校,覺得IT是個新興行業,以后發展勢頭肯定比較好,果斷選擇了計算機專業。
在北方人的觀念中,北京匯聚了所有的高精尖前沿行業。
畢業找工作時,幾個同學一商量,就一腔熱血闖蕩北京,幻想著能在中關村有一席之地。
由于學校不是名牌大學,我的學歷也不占優勢。
想要在北京立足,我的硬件條件真是先天不足,再加上互聯網行業還在蓄力起步階段,我遲遲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我見識了大城市的繁華與遍地機會,自然想努力在北京扎下根,而不是灰溜溜地回老家。
而且,我心里多少還有點虛榮心作祟,再回去害怕被人笑話。
(2013年在北京世界公園留影)
留下來,我面臨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錢,在北京啃老還不如直接回老家。
迫于無奈,我為了生計開始到處打工賺錢。大城市的機會確實多,你只要肯出力,養活自己的還是沒問題的。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在北京東奔西跑打零工,做過高爾夫球場巡場、電子顯示屏檢測等等。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工作都是體力活,毫無技術含量可言。我能干,你也能干,只要四肢健全的都可以干。
有時候,辛辛苦苦干一個月,拿到手的工資也剛夠房租、吃飯,手頭永遠緊巴巴的,我很不甘心。
我仿佛被金箍困住了,想突破自己卻無處著力,那種無力感讓人抓狂。
200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編程語言。其中一種是Java,功能強大,簡單易用,可以用來制作網站,做軟件,編程小游戲。
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我當時就有種預感,翻身的機會來了。
(剛進入IT行業在機房)
那時候Java剛在國內興起,我一頭扎了進去。
我自己買書,在網上找教程,自學Java技術初中級。我越學越沉迷,靠自學已經不能滿足了,我又報了個培訓班學高級。
為了學習,我留出吃飯的錢,其他全都投入進去。我邊打工邊學習,有時候沒有收入,只能天天吃泡面,甚至還會餓肚子。
其實很感謝這段痛苦的經歷,讓我有勇氣敢于挑戰不同的行業。
只要認準想干的事情,我會投入全部的熱情,做好它,征服它,最喜歡征服之后帶來的快感,可以說它影響了我的一生。
我還買了不少相關書籍,每天看到半夜,白天一到下課時間,我就纏著老師問各種問題。問得多了,老師有時都想躲著我走。
最后,我是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的,老師們都說我學得比他們還精通。
2006年,我學成之后,帶著敲門磚順利進入一個很小的互聯網公司,從事軟件開發工作,這是我正式進入IT行業。
(2010年公司年會,我作為優秀員工上臺講話)
剛入行的時候,我是激情十足。很多人都是迫于無奈被動加班,我則是主動加班。
在我眼里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提高能力的平臺。
當時沒結婚,自己吃飽全家不餓。
我對于吃飯也沒有太高要求,都是有什么吃飯什么,有時候帶著飯一吃就是一天。
我經常都是一邊吃飯,一邊還盯著電腦上的一行行代碼。等到忙完一天工作,我回家時經常都是深夜,基本沾床就睡。
慢慢地我的生活有了起色,我最大的改變,就是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但是,我知道,自己如果想在北京扎根,這是遠遠不夠的。
拼命賺錢,扎根北京,這是我當時最大的動力。
我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
如果看到哪個公司發展前景和待遇比較好,我就做好充足的準備,只要條件成熟我都會選擇跳槽。
(騎行前的我,體重超重,身體頻頻亮起紅燈)
平均一兩年,我都會換一家公司。每換一家公司,都給我帶來更豐厚的收入,但也帶來更大的壓力。
前前后后,我一共換了8家公司,我也從籍籍無名的小程序員升到了上市公司旗下互聯網公司的技術總監,薪水翻了10倍。
那幾年,我拼命工作,除了上班,還兼職做了不少項目,收入是非常不錯的。
我還趁著房價不高時,置了一些房產,在北京扎下了根,真正實現了自己定下的目標。
我的目標實現了,也成了別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可是,我卻心里有一種失落感,突然厭倦了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沒了以前的快樂和激情。
我那顆渴望自由,渴望新鮮,渴望挑戰的心再一次躁動起來。
除此之外,我的健康也亮起了紅燈,成了一身毛病的大胖子。
最胖的時候,我有82公斤,除了常見的頸椎病、腰椎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失眠等一系列毛病都找上門來了。
爬幾層樓,走幾步路都會累得氣喘吁吁。
(和騎友從北京騎行到天津)
我才發現自己是多么可悲,失去了健康和自由,只剩下賺錢,但是錢再多也買不來健康。
當時,我的年薪40萬,還不算其他收入,已經不缺錢了,但這是透支健康換來的。我想通過尋回健康,試圖找到失去的激情。
我爬過山,打過羽毛球,有段時間還去跑步。
我嘗試了各種運動,最后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騎單車。
來北京之前,我就經常和同學騎行,騎得還不錯。但那都是年輕人的一時興起,沒多久就都放下了。
再次騎行在路上,我發現這是和大自然親密接觸,欣賞風景的最好方式。
開車太快,走路太慢,騎車看風景剛剛好。而且騎行既可以組隊,又可以自己玩,比其他運動方便多了。
愛上騎行后,我就像剛接觸編程語言一樣狂熱,越騎越上癮。
甚至,我騎車發生了一次交通事故,報廢了一輛公路車,也絲毫沒有減少我的熱情。
(剛開始騎行,安全意識薄弱,剎車不及時發生車禍)
那會兒我還在上班,大都是晚上出來騎行。一天夜里,我以30碼的速度,一口氣沖到了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附近。
由于車速快,我的車燈也不夠亮,等發現前方的圓敦子時,我已經來不及剎車了,直接撞了上去。我人直接飛了出去,車也報廢了。
因為沒帶頭盔,我的臉被嚴重擦傷,都感覺不到疼痛,只是流血。這一撞,臉上、腿上、胳膊上都有擦傷,到現在臉上還有一個傷疤。
雖然車子報廢,但兩個星期后,我重新買了一輛公路車,還是要騎。
對我來說是幸運的,這只是一點皮肉傷。騎行圈,很多人鎖骨斷了,做完手術打完鋼釘照樣騎。
真正熱愛,才不會輕言放棄。
現在,騎行對于我來說,不僅單純是一種騎行方式,它更是融入我的生活,成為我的生活方式。
開始騎行后,我外出都是騎單車或者步行,基本不開車,也不坐車。
(2019年在西雙版納植物園,一天步行55公里)
我的車是2013年在北京買的,搖號掛的北京牌照,但是到現在總共跑了55000多公里。
而我從2017年騎行到現在,累計有4萬公里了,光共享單車騎行里程都有八九千公里。
以前,我覺得北京到處都堵,騎行后暢通無阻,大小胡同隨意進出。我騎著單車,把北京轉了個遍。
來北京這么年,我第一次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深入地感受這個城市的魅力。這些都是我曾無數次駕車經過,卻不曾好好欣賞的風景。
騎行一年,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健康的回歸。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我體重降低,血壓心率恢復到了正常水平,現在我的體能更是不輸20歲的小伙子。
嘗到了運動的甜頭,我下定決心換種活法。
騎行后,我甚至改變了我的旅行方式。
每到一個地方,我都先選擇好騎行的路線,然后再租車或者騎共享單車,去探索未知的城市。
即使沒有單車,我也不會坐車,記得有一次,在西雙版納植物園一天走了55公里。
(環青海湖,挑戰成功后留影)
當我再回到寬敞的公司,窩在氣派的辦公椅里,感受到的不是舒適,而是約束。
騎行帶給我不僅是從胖子到瘦子的外在變化,心態上的變化才是本質的。
我不愿被束縛,我完全接受不了現在一成不變的生活。
2018年7月,我徹底告別了軟件行業,裸辭回到老家西安,成了一名專業騎行者。
這意味著我失去了從前的高薪,失去了從前打拼的一切。
別人怕失去我不怕,因為放棄意味著新的開始,新的激情,一切都是新鮮的才有樂趣。
到現在,我已經騎過國內好幾條知名線路,北京延慶的百里畫廊、環青海湖、環海南、環洱海、環滇池、環太湖、秦嶺分水嶺、妙峰山……
我一天騎行最長距離,騎了300多公里,也就是百里畫廊那次。
我和兩位騎友,凌晨三點從通州出發,在百里畫廊環了一圈,翻過了四座山。
(和騎友在百里畫廊觀景臺留影)
之前,我騎100-200公里還比較輕松,300多公里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讓我異常興奮。
他倆水平比我高,在前面充當“破風手”,我在后面騎著還比較輕松。
到晚上九點的時候,我們還沒從山里轉出來,再加上那天是“中元節”,一路上氛圍沉壓壓的。
我感覺自己快要累劈了(騎行術語),我體力開始跟不上了,心率也到了極限。
每蹬一步,我都極力壓低身子,盡量減少前進的阻力。眼前的長坡,似乎看不到盡頭。
放棄,打個車舒舒服服地回去的念頭不停地在腦海中出現,但是我看著同伴還在前面費力地破風,我不能就這么放棄。
半途而廢,從不是我的性格。
我制定的計劃必須完成,不管騎多遠。我們在山頂吃了點簡餐,休整了一下,恢復了點體力,再次出發。
那天我們到家時已經是凌晨一點五十,騎了近24小時。
雖然那次騎行超出我的體力極限,我幾乎處于崩潰邊緣。但我沒有輕言放棄,堅持了下來。
騎行中的征服感、力量感、滿足感,是在其他地方無法得到的。
(海南島環線冒雨騎行了三天)
還有一次,我在海南島環線冒雨騎行了三天。
海南島的雨特別惡心,就像擠牙膏一樣下一會兒停一會兒。剛把衣服雨衣脫了透透氣,就又下起來了,索性我就一直穿著。
三天下來,我的手得了風濕,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拇指不能打彎了。我吃飯用不了筷子,只能抓著吃。
這次騎行也讓我變得理性了些,再狂熱也不能悖離自己的初衷,為了騎行把健康搭進去就得不償失了。
騎行路上,滿眼都是風景。所以即使是一個人在路上,我也從來不會覺得孤單。
這幾年的騎行,既讓我領略了眾多美景,也讓我有了完全不輸于年輕人的體力。
騎行之余,我也在接觸新行業。
2020年初,我的同事轉型做了自媒體,我察覺到短視頻是未來的一大潮流,就加入其中。
我想通過短視頻分享自己的騎行生活,傳遞健康理念。
(2020年接受《陜西日報》采訪)
我的短視頻都是第一視角。
從2020年4月,我開始分享“三河一山”綠道產灞生態區和港務區段的建設進程,很多人常常看到我手持運動相機,在這條綠道上邊騎邊錄。
漸漸的,我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21年,西安市十四全運會前,陜西日報給我做了一個專訪。
通過我的鏡頭,讓更多人了解到西安的另一面,這讓我的“騎行+短視頻”有了更大的意義。
不論是軟件開發還是轉型自媒體,我都在不斷拓展自己的人生寬度。
每一次,我找到感興趣,或我認為值得的事,都會全情投入。
最近除了騎行,我還在練習長跑,準備以后參加全國馬拉松。
效果不錯,練了一段時間,現在我已經可以跑半馬了,又一種新的人生體驗。
有人覺得放棄高薪很傻,但我現在認為,錢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
人生短暫,接觸更多新鮮的事物,讓生命一直有激情,有新鮮燦爛的感覺比單純的掙錢更重要。
【口述 | 騎風行者】
【撰文 | 羽兮】
真實人物采訪: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感謝您的喜歡!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真實人物采訪”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